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何彩玲  高苏俊 《安徽医药》2019,23(4):827-83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多种免疫因子参与的慢性肠道炎症,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肠道炎性活动、肠道功能紊乱、精神状态、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以营养疗法、药物治疗、单克隆抗体相关的生物治疗、免疫抑制剂疗法为主,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这些疗法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炎症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激活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地清除血液中激活的白细胞,中断炎症反应链,可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将白细胞免疫吸附疗法应用于对重症炎症性肠病(SIBD)病人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对目前IBD治疗的补充,也是一种研究思路,但其吸附效果、疗效、不良反应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及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95例PHG患者均行常规胃镜检查,分析PHG与肝功能Chi l d-pugh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中41例次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电子胃镜,观察PHG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95例PHG患者中轻度PHG43例,重度PHG52例;在重度PHG患者中肝功能Chi l d-pugh分级C级比例及合并有重度EV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PHG患者(P<0.05);EVL治疗一月后复查胃镜有重度PHG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三月后复查与治疗前无差异。结论:肝硬化PHG严重程度随着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加重PHG。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硫糖铝在质子泵抑制剂主导的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论:共纳入5个研究544名患者,结果显示,硫糖铝的应用,使得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导的联合治疗在临床治疗有效率(OR=3.21,CI(1.30,7.90),P=0.01)和内镜检查有效率(OR=5.33,CI(3.14,9.05),P<0.00001)方面均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且提高了粘膜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性腹水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该院85例明确诊断的血性腹水患者,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5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4岁。各种恶性肿瘤引起者62例,占72.9%,为首位,其中49例为消化道肿瘤,占79.0%;病因为非恶性肿瘤23例,占27.1%。结论血性腹水病因各异,认为恶性肿瘤居多,其中消化道肿瘤最多见,非恶性血性腹水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的诊治目前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血管生成是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必要因素。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为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存在COX-1及COX-2两种同工酶,其中COX-2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胰腺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COX-2抑制剂可分为非选择性及选择性两种,两种COX-2抑制剂都对胰腺癌及其血管形成的发生与进展存在抑制作用,COX-2抑制剂抗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降低前列腺素(PGs)及其他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侵袭力和影响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研究新突破——诱导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苏俊  季晓辉 《医学综述》2006,12(15):905-907
树突状细胞(DC)不仅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而且还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近来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T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与DC功能失调有关。SLE患者血清中的IFN-α诱导物可促进正常单核细胞向DC的分化,髓样和淋巴样DC有异常迁移行为。SLE患者的主要自身抗原抗体也可诱导DC通过MyD88不依赖性通路直接激活。本文主要就DC的诱导免疫耐受功能以及其成熟过程的影响因素,在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食管浅表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困难(手术时间≥90 min、非治愈性切除、穿孔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诊断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而行ESD治疗的452位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内镜大体形态,病灶长径、周径、手术时期、术前病理、术后病理、手术时间以及穿孔并发症。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寻找影响ESD手术时间、非治愈性切除及穿孔的因素,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导致ESD手术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452例患者平均年龄(66.47±7.59)岁,平均手术时间(72.7±32.9)min,术后病理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2例,鳞状细胞癌240例,治愈性切除率375/452(83.1%),发生穿孔并发症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灶大体形态、病灶长径、病灶周径、病变部位、术者经验与ESD手术困难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呈Ⅱa+Ⅱc/Ⅱc是手术时间≥90 min(OR=2.689,P=0.003)、非治愈性切除(OR=2.238,P=0.009)及穿孔并发症(OR=1.928,P=0.042)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长径>2 cm是手术时间≥90 min(OR=5.917,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周径为1/3~2/3周是手术时间≥90 min(OR=2.733,P=0.019)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周径≥2/3周是手术时间≥90 min(OR=26.502,P<0.001)、非治愈性切除(OR=4.174,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变位于食管上段(OR=2.609,P=0.016)、及术者经验(OR=1.897,P=0.045)是手术时间≥9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病变形态呈Ⅱa+Ⅱc/Ⅱc、病灶长径>2 cm、病灶周径>1/3周、病变位于食管上段及术者经验是造成食管ESD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n=15), 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静息压力, 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