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CPB)是由氧合器、血泵和其它装置组成的回路,在替代心肺功能、维持全身各脏器及组织代谢需要的同时,也诱发了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氧合器的应用是其诱发因素之一。氧合器的改进有助于降低CPB引起的SIRS。鼓泡式氧合器的工作原理是气血直接接触,膜式氧合器气血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微孔型中空纤维膜将气体弥散入血进行氧合,中空纤维平行排列,内走气外走血。本研究拟比较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对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炎性反应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氧合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我院引进针对8kg以下患儿的新型婴儿体外循环(CPB)装置,采用改良超滤方法(MUF)和氧合血停搏液等新的管理方法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减轻体外循环心内吸引力过大,所产生的负压对红细胞和心内膜的破坏,将研制的一种心内吸引减压阀我们在临床试用。方法6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减压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减压组体外循环中心内吸引应用减压阀,对照组体外循环中心内吸引不用减压阀。转流中用负压表进行心内吸引管负压测定。分别在转流10min和1h采血2ml,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术中取右心房心内膜活检做病理观察。结果转流1h对照组FHb较减压组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转流10min、1h的Hct、Hb、R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现心内膜病理改变,减压组未见心内膜的损伤。结论心内吸引减压阀可减小体外循环心内吸引管内的负压,减轻红细胞破坏和心内膜伤害,有保护心内膜以及红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洛四联症(TO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率占CHD的12%~14%,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根治手术已成为治疗TOF的主要方法。我院2005年8月—2006年7月对25例TOF患儿进行了根治术,现将TOF根治术中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乔建民  高立兵  王委三 《北京医学》2007,29(12):752-752
法洛四联征(TO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发绀型心脏病(CHD),其发生率占CHD的12%~14%.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完成TOF根治术25例,现将手术中体外循环(CPB)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液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于体外循环中分别预充羟乙基淀粉400ml和血浆400ml。术前、心肺转流15min、返回ICU、术后24h观察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红细胞压积(HCT)、全血沉降率(BSR)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HCT、PLT、MAP在心肺转流15min均显著降低,BSR显著加快(P〈0.05);心肺转流15min和返ICU时观察组B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R、CVP、PLT、ACT、PT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结论6%羟乙基淀粉作为小儿体外循环稀释液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体外循环气栓控制器。用于体外循环氧合器储血瓶流出口的封堵,防止氧合器储血瓶泵空形成气栓,预防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动脉气栓意外的发生。现将其用于体外循环氧合器储血瓶反复实验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 ,10岁 ,31kg ,活动后气促 1年入院。查体 :无青紫及蹲踞现象 ,胸骨左缘第 2、3肋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 :房间隔缺损 ,直径2 0mm。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儿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当手术进行至切开右心房拟行房缺修补时 ,发现上腔静脉少量进气 ,考虑上腔静脉插管过浅 ,在调整上腔插管深度时突发现主动脉插管内有大量气体 ,立即夹管停止体外循环。这时 ,主动脉内已大量进气 ,心肺机储血瓶已排空 ,进气量约 10 0ml(从吸出的大量泡沫样血液估计 )。此时 ,鼻咽温 2 8℃、直肠温30℃。放低头…  相似文献   
9.
羟乙基淀粉对体外循环血动力学及凝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预充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血液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羟乙基淀粉组(V组),每组30例,C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血浆400 ml,V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羟乙基淀粉400 ml,体外循环前后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体外循环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1)红细胞比容(HCT),血沉(BSR);(2)血小板计数(PLC),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观察术前、心肺转流15 min、回ICU、术后24 h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HCT、PLC在体外循环后均显著降低(P〈0.05),BSR均显著加快(P〈0.05),2组HR、MAP、CVP、PLC、ACT、PT体外循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用于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mPAT)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两中心接受CDT或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73例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1例(41条患肢),mPAT组32例(33条患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临床疗效、术后及随访期患肢踝-肱指数(ABI)值、术后1年保肢率和无截肢生存率。 结果 CDT组、mPAT组初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1.2%(21/41)、27.3%(9/33)(P=0.037),分别有11条、17条患肢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技术成功率分别提高至78.0%(32/41)和78.8%(26/33)(P=0.939);术中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分别为0例和4例(13.8%)(P=0.036);术后患肢平均ABI值分别为0.72±0.08、0.72±0.10,较术前0.31±0.11、0.32±0.08均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12个月内均保持稳定(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35/41)、81.8%(27/33)(P=0.681),其中亚组Rutherford Ⅱb级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5%(6/11)、70.6%(12/17)(P=0.6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2个月保肢率分别为92.7%、90.9%(P=0.767)。结论 CDT和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ALI的临床疗效相似。CDT初始技术成功率高于mPAT,初次mPAT后多数患者需要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mPAT术中可能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