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内疝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分析收治的2例及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196例,共19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内疝的诊治资料。结果198例均为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术,结肠前吻合156例(78.8%),输入袢>15cm106例;结肠后吻合38例(19.2%),输入袢8~12cm4例,输入袢>15cm4例。疝入肠袢与吻合方式记载完整的60例中,输入袢疝19例,其中输入袢对大弯9例,输入袢对小弯10例。输出袢疝41例,其中输入袢对大弯22例,输入袢对小弯19例。明确记载胃空肠吻合方式120例中,输入袢对大弯67例,输入袢对小弯53例。治愈174例,死亡24例(12.1%)。结论吻合口后间隙及过长的输入袢是内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内疝及疝入肠袢与胃空肠吻合方式无明显关系。缝合吻合口后间隙,采用合适长度的输入袢是避免发生内疝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溃疡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37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患者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并从腹股沟切口处取中厚皮片移植于溃疡面。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拆除缝线后曲张静脉均消失。37例移植皮片全部成活,34例植皮切口Ⅰ期愈合,3例植皮皮片Ⅱ期愈合。32例获得3个月~10年随访,下肢静脉曲张和溃疡未再复发。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并从腹股沟切口取中厚皮片移植于溃疡面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手术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道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2007年4月~2012年4月对11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四孔法下行LC。紧贴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移行部使用电凝及吸引器精准解剖Calot三角,先游离后三角内脂肪、纤维和结缔组织,再解剖前三角,使前后三角贯穿。Calot三角内只有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管状结构,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紧贴胆囊壁夹闭动脉并切断,缘胆囊壶腹部确定胆囊管后夹闭胆囊管并切断。结果:113例完成LC,5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其中Mirrize综合征Ⅰ型1例;Calot三角致密粘连难以分离2例;胆囊管明显增粗、结石嵌顿,疑胆总管继发结石2例。术后戳孔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1例;戳孔疝1例;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1周后治愈;胆囊床出血1例,第2日腹腔镜止血治愈;胆总管残石1例,1月后行EST去除;无胆管、血管损伤。结论:急性胆囊炎LC中,应用此方法解剖Calot三角,缘胆囊壶腹部确定胆囊管后夹闭并切断,能有效预防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5.
施圣强  高成钢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87-1788
目的 观察中药坐浴联合一次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肛周脓肿患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坐浴方联合一次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结论 本方法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溃疡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37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患者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并从腹股沟切口处取中厚皮片移植于溃疡面。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拆除缝线后曲张静脉均消失。37例移植皮片全部成活,34例植皮切口Ⅰ期愈合,3例植皮皮片Ⅱ期愈合。32例获得3个月~10年随访,下肢静脉曲张和溃疡未再复发。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并从腹股沟切口取中厚皮片移植于溃疡面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手术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甲状腺近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优劣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173例良性甲状腺结节病变分别施行的近全切除术(A组94例)和次全切除术(B组79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复发:A组2例、B组9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A组7例、B组0例;2组均未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资料分层分析显示:与B组比较,在单个结节最大直径≥4cm、甲状腺腺瘤者、体质指数<27者,A组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显著增高(P均<0.05);与A组比较,在单个结节最大直径<4cm、单侧结节数≥2个、结节性甲状腺肿、年龄≥45岁者,B组的术后复发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多个结节、结节直径≥4cm者常规实施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甲状腺近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评价其安全性和优劣性.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间收治的173例良性甲状腺结节病变分别施行的近全切除术(A组94例)和次全切除术(B组79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复发:A组2例、B组9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A组7例、B组0例;2组均未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资料分层分析显示:与B组比较,在单个结节最大直径≥4 cm、甲状腺腺瘤者、体质指数<27者,A组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显著增高(P均<0.05);与A组比较,在单个结节最大直径<4 cm、单侧结节数≥2个、结节性甲状腺肿、年龄≥45岁者,B组的术后复发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多个结节、结节直径≥4 cm者常规实施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77岁,因发现右侧腰部包块1个月于2008年4月22日入院.患者无腰部外伤及手术史.入院体检:右腰部有一6 cm×6 cm×6 cm的半球状包块,右侧卧位和站立位时包块明显,左侧卧位时消失.嘱其咳嗽,包块明显突出,无红肿及压痛,质地软易于还纳腹腔,纳入腹腔时可听到肠道移动的咕噜声,还纳后可扪及卣径约4 cm的疝环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外源性干扰PVT1表达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转染小干扰RNA(siRNA)干扰RKO和HCT116细胞PVT1表达(si‐PVT1组);另设阴性对照siRNA(si‐NC)组。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RKO和 HCT116细胞增殖力,Transwell实验检测RKO和HCT116细胞侵袭力,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抑癌基因SMAD4的表达。结果与si‐NC组相比,si‐PVT1组RKO和HCT116细胞增殖力抑制(P<0.05或P<0.01),细胞克隆数减少(P<0.01),细胞侵袭数目减少(P<0.05或P<0.01),且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PVT1能促进CRC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CRC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