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基线时年龄≥40岁、男性、既往有受血史、HCV持续感染时间、合并HBV感染(HBsAg阳性)、随访末时HIV RNA≥1×104拷贝/mL、随访末时HCV RNA≥1×105拷贝/mL、随访末时CD4细胞计数>200/μL、随访末时ALT≥2×正常值上限(ULN)、包含奈韦拉平的ART、随访时间、ART持续时间>5年、HCV基因1b型]与终末期肝病发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终末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平均随访3.7年,55例患者(12.9%)出现终末期肝病,5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年龄≥40岁(OR=2.385,P=0.039)、ALT≥2×ULN(OR=16.374,P=0.000)、合并HBV感染(OR=2.507,P=0.042)、ART持续时间>5年(OR=3.232,P=0.010)及CD4细胞计数≥200/μL(OR=0.364,P=0.011)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在有终末期肝病与无终末期肝病的HIV/HCV合并感染者中,病死率分别为50.9%和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随着ART的开展,终末期肝病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仍较常见,合并终末期肝病明显缩短了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北省经血途径感染HIV-1人群中合并HCV感染情况及HCV基因型分布。方法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院诊治或会诊的597例抗HIV阳性者进行HCV筛查,并行HCV病毒载量检测,对HCVRNA阳性者进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CV核心基因区,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Mega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树分析。结果既往有偿供血和受血的HIV感染者中HCV的感染率分别为76.5%(205/268),57.4%(189/329)。9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发现1b型90例(92.8%)和2a型7例(7.2%),两型的HCV病毒载量(HCV—V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数值分别为(6.0±1.0)拷贝/ml、(5.8±1.4)拷贝/ml,t=0.40,P=0.69]。结论血液途径为HIV、HCV合并感染的主要途径。受血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低于献血人群,感染者中HCV的基因型主要为1b型和2a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IFN-SA皮下注射(1.5 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 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 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 ± 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HIV职业暴露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相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评估暴露后处理的效果,为更好地预防HIV职业暴露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询问记录83例HIV职业暴露者的一般情况、暴露方式、评估暴露级别并进行相应的暴露后处理;随访观察处理的效果. 结果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公安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发生暴露后局部采用清洗-挤血-消毒等完整处理措施的比例逐年升高,暴露到预防用药的时间逐步缩短,83例中1名护士可能为HIV职业暴露感染. 结论 随着HIV感染者不断增多,医务人员和公安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有关人员应树立普遍性预防的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HIV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100例临床及病理诊断为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患者作了血清及肝组织HBV、HCV、HDV及巨细胞病毒(CMV)标志物的检测,各病毒的总检出率分别为61.0%、23.0%、8.0%和10.0%,重迭感染占病毒感染的38.0%(27/71)。有肝细胞病变者,病毒的重迭感染率高于无肝细胞病变者(P〈0.05)。随访100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于肝病者占死亡总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艾滋病高发区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及传播情况。方法 对某艾滋病 高发区高危妇女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静脉血作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者同时检测其配偶及年龄 小于15岁的子女。结果 333名女性有偿献血者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183名,阳性率54.9%。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57名,1993年后出生的子女76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29人,母婴传播 率为38.2%。51名儿童的母亲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率为21.6%(11/51),25名儿童的 母亲为艾滋病患者,母婴传播率为72%(18/25),二组母婴传播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夫妻53对,丈夫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5例,夫妻传播率为9.43%(5/53)。结论 当地女性艾滋病 病毒感染率高。宣传艾滋病知识,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若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1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巨脾型晚血最多见,占52.2%(575/1102).脾切除仍为治疗巨牌型晚血的主要手段.晚血的乙型肝炎,肺结核及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较高,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差.脾切除未增加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但可改善晚血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使用包含奈韦拉平(NVP)方案进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引起超敏反应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5年10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包含NVP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共132例,采用PCR-SSP技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及HLA-Cw基因型。开始c-ART治疗6周内出现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者列为肝损伤组(n=41),未发生肝损伤者为对照组(n=91),分析NVP超敏反应引起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将P0.10的单因素分析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生超敏反应相关肝损患者中CD4细胞数与ALT值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2,比值比(OR)=12.297,95%可信区间(95%CI):2.467~61.300]、基线CD4细胞计数高(P=0.023,OR=1.010,95%CI:1.001~1.018)、合并HCV感染(P=0.022,OR=10.598,95%CI:1.411~79.613)、HLA-Cw*03基因携带(P0.001,OR=34.119,95%CI:5.543~210.023)为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在合并HCV感染或高CD4细胞数(≥200个/μl)或携带HLA-Cw*03等位基因患者中男性肝损伤发生率(63.9%)高于女性(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90,P0.001)。患者基线CD4细胞计数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男性、合并HCV感染、基线CD4细胞数高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应尽量避免使用NVP,HLA-CW*03基因筛查对于预测NVP超敏反应相关肝毒性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 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诊治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调查住院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患者1102例,其中巨脾型575例(52.2%),腹水型346例(31.4%)。肝组织病理检查表明,巨脾型误诊率达21.7%(48/221),肝炎肝硬化是主要误诊疾病。晚血最常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24.3%),其次是原发性肝癌等恶性疾病(5%),以及肝功能衰竭(4.9%)和肺结核(2.3%)等。住院晚血患者作手术治疗者占28.5%,病原治疗者占23.7%。随访观察表明,晚血病死率脾切除患者(16.4%)显著低于腹水型患者(54.2%)。调查结果表明,提高晚血诊断水平、改进治疗方法并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