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感染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方法对2 374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结合多值Logistic模型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RBF)的识别与预测方法,发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以期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结果多值Logistic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表明,既往吸烟、有糖尿病史且使用胰岛素、肥胖、手术用血、术后出血量和术后是否进行再次开胸止血6个变量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而将上述6种危险因素作为预测算法的输入变量,得到预测结果的ROC曲线和未经变量筛选的RBF预测结果的ROC曲线。经比较发现,通过筛选出的变量建立的RBF有更高的准确度,预测性能也更好。结论多值Logistic模型和RBF均是心脏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的有效定量分析方法,RBF准确性更高,预测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志贺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检测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嘉兴地区 2006年 11月 -2012年 10月间多重耐药志贺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 β-内酰胺类基因、接合性质粒、整合子、转座酶、插入序列和复方新诺明类基因共 14种;β-内酰胺类基因和可移动元件遗传元件存在状况的相关性用指标聚类分析(SPSS法)。结果 58株多重耐药志贺菌检出 β-内酰胺类基因 3种(CTX-M-1、TEM、OXA),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检出 5种(traA、trbC、intI1、ISEcp1、IS903)。结论 本组志贺菌 β-内酰胺类抗菌素耐药与携带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致本组志贺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指标聚类分析提示可移动遗传元件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的携带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志贺菌(shigella)至今仍是影响人类肠道健康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1].婴幼儿胃肠道抵抗力弱,对志贺菌更加具有易感性.近年来在抗菌素的压力下志贺菌出现多重耐药,使临床用药显得棘手,而儿科适用药物谱较狭窄,治疗更为困难.有关志贺菌耐药机制的探讨,我们曾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基因、氯霉素类基因、β-内酰胺类基因做了研究[2-4],由于试验菌株少,不能反应嘉兴地区志贺菌的耐药状况.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志贺菌对常用药的耐药机制,本研究共筛选了嘉兴地区耐药志贺菌58株,检测了β-内酰胺类基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基因、接合性质粒、转座酶、插入序列和整合子,共14种耐药相关基因,用指标聚类分析(SPSS法)分析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存在状况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S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210例SSI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共分离16种20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1株(64.22%)、革兰阳性菌68株(33.33%)、真菌5株(2.45%);以大肠埃希菌(22.55%)、金黄色葡萄球菌(16.67%)、肺炎克雷伯菌(14.71%)、铜绿假单胞菌(10.78%)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厄它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其中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20株(43.48%),肺炎克雷伯菌18株(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青霉素类药物显示高度耐药,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株(32.35%)。结论应严格控制外科切口感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了解奇异变形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配套的GN、GNS,对135株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135株,44.5%来自于尿液,其次是阴道分泌物占29.0%,再次为宫颈分泌物占16.3%。奇异变形杆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为0。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3.3%、23.7%和64.4%。结论 氨基糖甙类、三代、四代头孢类、喹诺酮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头孢替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可作为治疗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致病微生物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9—2022年海宁市人民医院229例急性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培养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29例患者中160例胆汁培养结果阳性(69.87%),其中58例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160例阳性胆汁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2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6株(59.91%),革兰阳性菌79株(34.80%),真菌12株(5.29%);混合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与屎肠球菌混合最为常见(10/58,17.24%)。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的敏感度最高,而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既往胆道手术史和肝硬化均是发生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是发生混合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胆管炎致病微生物分布复杂,且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对既往有胆道手术史、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胆管炎患者,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关注,合理选择初始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它可判断骨髓红细胞生成及释放的一重要指标,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在20年来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体会到网织红细胞的染色时间、血液与染液的比例、染色的温度,对结果的正确至关重要,现对30例标本进行观察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聚维酮碘二次冲洗法对白内障手术结膜囊消毒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6-08/2017-10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600例600眼,术前、开睑后两次采用聚维酮碘冲洗法对结膜囊消毒,根据聚维酮碘二次冲洗所使用浓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组320例、Ⅱ组280例,浓度分别为0.025%、0.05%。两组一次、二次冲洗后获取结膜囊拭子标本进行细菌鉴定,二次冲洗时评定患者的主观舒适度及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并统计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

结果:Ⅰ组、Ⅱ组聚维酮碘一次、二次冲洗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Ⅰ组结膜囊二次冲洗时异物感、痒感、畏光、眼红等主观感觉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结膜囊二次冲洗后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程度较Ⅱ组显著低(P<0.05)。Ⅰ组、Ⅱ组术后分别有2眼(0.6%)、1眼(0.4%)发生眼内炎(P>0.05)。

结论:0.025%聚维酮碘已有高效的消毒作用,与0.05%聚维酮碘相比,其对于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及减轻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更有优势,更适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