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该项手术。自1998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该方法治疗颈椎病215例,发生与内置物钢板及钛网相关的并发症14例,为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5例,男126例,女89例;年龄42~82岁,平均  相似文献   
2.
脊柱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脊液漏(CSFL)是脊柱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6%~17.4%.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2.31%-9.37%。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持续性低颅压、电解质紊乱、脑脊髓膜炎和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术后发生CSFL时如何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0月共行脊柱手术1356例.术后发生CSFL36例,发生率为2.65%。经过合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6例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临床病史、血液指标、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等。分析直肠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16例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单发骨转移51例(44.0%),多发骨转移65例(56.0%),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骨盆、胸椎、腰椎、骶椎和肋骨。108例(93.1%)患者合并其他部位转移。从确诊结直肠癌至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5.42个月,从骨转移至首次发生骨相关事件中位时间为2.35个月。骨相关性事件中骨转移灶放疗、严重骨痛和病理性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2.2%、22.4%、8.6%。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6.9%、21.4%、12.5%,中位生存时间为11.4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原发灶大小、ALP水平、CEA水平、是否合并其他部位转移、骨转移后化疗和双膦酸盐治疗与预后相关(均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和化疗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放疗及双磷酸盐类药物可以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全身化疗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4.
颈椎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SCIWORA),伤情严重,外伤轻微,容易漏诊、误诊、误治、错治,为创伤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自MRI应用于临床对其诊治有所提高,但中老年在颈椎退变伴椎管狭窄基础上发病,由于认识不足,诊断及治疗延误,术式选择及技术操作不当的病例仍很多,疗效有待提高。作者对我院1996-2002年收治的40例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野式)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推拿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酸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该院就诊的8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背痛患者,按随机码对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束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10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日常活动功能、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束时完成全过程观察患者72例,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骨密度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骨密度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腰背部疼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治疗前后两组日常活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推拿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慢性腰背痛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依从性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胛下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和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9例上胸椎结核并截瘫和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结核药联合化疗2~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采用肩胛下经胸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5例使用切下的肋骨或自体髂骨植骨,4例使用充填松质骨颗粒的钛网植骨。应用“K”形钢板内固定4例,中华长城单棒系统4例,Ventrofixx系统1例。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h,手术失血量平均1200ml。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胸背痛消失,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6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瘫痪完全恢复,3例3个月内完全恢复。未见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了16°,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肩胛下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截瘫和后凸畸形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脊椎退变性疾病逐渐增多,颈椎管狭窄需手术患者病例数也逐年上涨,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相继开展了颈脊髓减压手术。由于种种原因,其相关手术并发症仍屡见不鲜,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颈脊髓损伤[1,2],如何采用有效的办法避免其发生是每一位骨科医师都希望掌握的技术。自1998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共行颈脊髓减压、  相似文献   
8.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夙  宋应超 《医学信息》2006,19(10):1834-1835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且随访1~5年,男30例,女28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61岁,病程1~7年,平均5.3年。33例行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25例行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固定术,回顾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5年,95%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Oswe-stry评分由术前61.23±10.03分改善至15.32±6.13。2例发生并发症,1例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对其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40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通过x线平片测量颈椎椎管矢状径,32例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MR检查40例均见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退行性颈椎管狭窄,16例脊髓前、后受压。本组40例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野式)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8年,后路较大范围减压未见不稳现象及再关门。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30例恢复至E级,6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C级,2例术前A级无恢复。上肢功能据颈脊髓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功能分5级:Ⅳ级30例,Ⅲ级6例,Ⅱ级2例,Ⅰ级2例。38例患者能独立或通过辅助支具站立,不需帮助。结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多合并颈椎管狭窄、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存在脊髓受压、水肿,应早期手术治疗。MRI对脊髓损伤的早期诊断、预后及正确制定治疗与康复计划有重要价值。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减压彻底,持续地扩大颈椎管,未破坏椎间关节的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值得推荐的优良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超远  顾夙  付鹏军  宋应超 《医学信息》2007,20(6):1052-1053
目的探讨非相邻脊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6~2006.12年收治的26例非相邻脊柱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主要临床表现、漏诊原因及手术效果。结果非相邻脊柱骨折患者受创伤重,致伤机制复杂,疼痛、瘫痪及脊柱畸形是主要临床表现。漏诊患者的漏诊原因为较重的上位骨折疼痛或畸形较重的部位掩盖了下位或畸形不重的部位。26例非相邻脊柱骨折患者均得到手术治疗。其中骨折椎体同时行手术治疗16例,一处手术一处保守治疗6例,陈旧性骨折行前路手术治疗4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死亡,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全面的物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是防止漏诊的关键,早期长(分)节段后路撑开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好。晚期前路撑开减压融合是防止脊柱畸形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