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6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02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93篇
口腔科学   366篇
临床医学   308篇
内科学   36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6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4篇
外科学   813篇
综合类   3404篇
预防医学   289篇
眼科学   230篇
药学   600篇
  4篇
中国医学   244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577篇
  2009年   846篇
  2008年   772篇
  2007年   851篇
  2006年   2051篇
  2005年   67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abet  H.  Bahri  Ben  Mrad  F.  Touibi  S.  Mrabet  A.  桑延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9-9
前言:眼神经的眼运动核综合征首次报道于1981年,其特征是同侧的第Ⅲ脑神经麻痹和对侧眼的高度麻痹。病例报道:1例59岁的男性患者突发复视与头痛。神经系统检查表明:左侧第Ⅲ脑神经存在核性眼肌麻痹,同时无任何其它神经检查的异常。M RI检查发现了1处典型的、爆米花样、平滑的左  相似文献   
2.
Heike  A.  Bischoff-Ferrari  Waiter  C.  Willett  John  B.  Wong  苗峥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4):248-248
背景:对于脊椎以外的骨折而言,补充口服维生素D的预防作用和用量仍无定论。 目的:评估补充维生素D在预防老年髋骨骨折和非脊椎骨折方面的效果。 数据来源:使用MEDLINE、Cochrance对照试验记录(1960~2005年)以及EMBASE(1991-2005年),对英文和非英文文章进行系统回顾。通过与临床专家接触,通过检索美国社会骨和骨矿研究协会提供的参考文献和摘要(1995~2004年).进一步寻找更多的研究。检索词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临床对照试验、随机分配、双盲法、维生素D3、维生素D2;25-羟基维生素D、骨折、人类、老年、摔倒和骨密度。 研究选取:纳入的研究仅限于口服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3、维生素D2、补钙或不补钙)与补钙或安慰剂比较的双盲RCTs。试验于检查髋部骨折或非脊椎骨折的老年人(年龄≥60岁)中进行。数据提取:两位作者根据预先规定独立提取相关数据,其中包括研究质量指标。 数据综合:所有的汇总分析均以随机效应模型为基础。5项有关髋部骨折的RCTs(n=9294)和7项有关非脊椎骨折危险的RCTs(n=9820)符合我们的纳入标准。所有试验均使用了维生素D3。对髋部和非脊椎骨折预防研究的异质性亦进行观察,用低剂量(400IU/d)和高剂量(700~800IU/d)分别合并RCTs后异质性消失。与补钙或安慰剂相比,每天服700~800IU的维生素D可使髋部骨折的相对危险(relative risk,aa)下降26%(3项RCTs共计5572人;RR,0.7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1~0.88),使非脊椎骨折的相对危险下降23%(5项RCTs共计6098人;RR,0.77;95%CI,0.68~0.87)。每天服400IU的维生素D(2项RCTs共计3722人;髋部骨折RR,1.15;95%CI,0.88~1.50;非脊椎骨折RR,1.03;95%CI,0.86—1.24)未见明显获益。 结论:口服补充维生素D(700~800IU/d)可以降低尚能活动的老人或慈善机构收容的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和脊椎以外骨折的危险,每天口服400IU维生素D并不足以预防骨折。  相似文献   
3.
药物流产后索氏梭菌相关的致命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复合型口服避孕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妇女中的应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来曲唑和他莫昔芬的疗效比较[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肾细胞癌罕见于儿童,通常在儿童晚期被发现。本文报道1例10岁女孩的特殊肾细胞癌。其影像学表现容易导致误诊,但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因先天性巨输尿管而导致肾皮质变薄,因此当原发性泌尿道上皮疾病(肿瘤或炎性)首次被发现时,肿瘤完全长入排泄腔(临近的输尿管)。萎缩的肾皮质  相似文献   
5.
急诊手术后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危重至心肺复苏术无效而被给予“不复苏(DNR)”指令。最近美国科研人员研究了DNR指令及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因素。他们对2000年1月1日后收住重症监护室(ICU)前接受了急诊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诊断、原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和年龄修正的APACHEⅢ评分(aAⅢ)、DNR指令的发布、发病率及病死率。主要结果为DNR状态、发病率及病死率。研究按年龄(〉75岁和≤75岁)和性别进行分组,总计纳入了723例达到研究标准的急诊手术患者(消化道35.0%,创伤20.0%,神经系统17.0%)。92例患者(12.7%)被下达了DNR指令,病死率为82.6%。女性患者发生DNR状态较多(16.4%比9.5%,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研究目的: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显上升。因Barrett食管患常常是食管腺癌的前期病变,因而有人倡议应对患有Barrett食管的这类高风险病变患进行监测,以便发现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但这种监测是否对食管腺癌患的存活有影响还不清楚。该研究旨在经过对一组认为有进展性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高风险患进行监测后,以确认该监测对食管腺癌患死亡率的影响。患与方法:在Medline上搜索1985-2004年发表的有关胃食管反流性疾病、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献,作对其中假设的100例高风险患(男性、50岁以上的Barrett食管患,但在入选时未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分析监测的意义。结果:其中4例患在监测的过程中发生了腺癌,2年时存活率为78.9%(95%CI 64.9%~88.5%),5年时为78.6%(95%CI 62.8%~89.2%)。同时,约有515~2060例Barrett食管患未能纳入该项监测或调查,其中有16~61例发生了腺癌,而存活率在2年时只有37.1%(95%CI 25.4%~50.3%)。5年时只有16.7%(95%CI 9%~28.3%),比受监测的存活率低得多。  相似文献   
7.
Krista  M.  Ramonas  R.  Max  Conway  Inder  K.  Daftari  J.  Brooks  Crawford  Joan  M.  O'  Brien  张弛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6,18(3):181-183
由于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流行。尽管如此,原发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侵人眼内仍然十分罕见,因此经常导致误诊。侵及眼部大且侵袭力强的病变仅通过标准的切除手术和冷冻术往往较难治愈。对于这种病变的治疗,大多数研究者会建议行眼球摘除术,当有证据显示病变侵及眼眶时则行眶内容物剜除术^1-4。目前的病例显示使用离子束治疗侵入眼内的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是眼球摘除术外的另一种选择。就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例关于使用离子束治疗侵袭性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8.
电子出版 当前大多数期刊同时采用电子版和印刷版出版,有些期刊仅采用电子形式出版。电子出版(包括互联网)也是一种出版方式。为保持清晰和一致性,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医学和健康信息应尽可能遵从本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美国多方面死因数据及来自美国国家健康部门的医疗信息,评估美洲印第安人及阿拉斯加本地居民人群中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CJD)的发病情况。1981-2002年间,共证实12例患者死于CJD,平均每年的年龄校正死亡率为0.47/100万,该比率显著低于白人,但与美籍非洲人相似。  相似文献   
10.
B.  Greg  Brown  John  Growley  宋善俊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2):124-126
过去15年来,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基础生物学和实验研究均支持下述假设:抗氧化剂可通过抑制动脉壁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种作用机制可抑制胆固醇酯通过巨噬细胞清除受体在动脉斑块内发生病理性沉积。胆固醇酯病理沉积是一种可引起斑块破裂及心血管事件的过程。同样,生物机制亦已确定,癌基因可被抗氧化剂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