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HRAIC)对肿瘤增殖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09例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PHRAIC组(n=256)和对照组(n=253),评价两组术前和术后组织标本的坏死程度、Ki67、P16、Bax、bel-2、survivin、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结果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HRAIC组术前标本的各项评价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RAIC组介入前后标本坏死程度3级者分别为3.1%和22.7%,4级者分别为0和13.5%(P<0.05);Ki67标记指数介入前后分别为48.6±17.1和38.4±13.3(P<0.05);BAX、bel-2和sttrvivin过表达率分别为48.0%和77.0%、75.0%和43.0%、52.0%和31.6%(P<0.05);凋亡率分别为4.3%±2.2%和16.7%±6.4%(P<0.05);PHRAIC组介入后病理标本S期比例为21.8%±10.7%,低于介入前的42.1%±11.2%(P<0.05);G0-G1的比例为57.1%±18.1%,高于介入前的35.1%±12.1%(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2±14)个月.PHRAIC组和对照组Ⅲ期患者术后5年肝转移率分别为18.9%和27.3%,转移复发率分别为26.3%和38.0%,总生存率分别为81.0%和60.4%,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和4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期患者间上述指标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降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评价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对15例急性完全性机械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7 d后手术。结果13例成功,患者术前腹围(91±4)cm,7 d后缩小到(82±2)cm;导管内每天引流量减冲洗量为-600~3200 ml;术后7 d腹部平片显示肠管扩张较术前明显好转,气液平面减少。手术中发现肠壁水肿不明显,增加了局部切除的可能。有2例治疗失败,其中1例系导丝无法通过狭窄部,另1例是肿块位于横结肠中部。结论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初步显示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临床情况下,肠外营养(PN)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已成功地用于治疗不能耐受肠道营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肿瘤恶病质脂肪组织脂解通路受体的表达改变。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用Real-time PCR测定34例(分为肿瘤恶病质组12例、肿瘤对照组13例、良性疾病对照组9例)皮下脂肪标本脂解通路受体的资料进行分析。检测肾上腺素受体β1、2、3、α2C亚型(ADRB1,ADRB2,ADRB3,ADRA2C)、心房钠尿肽受体A(NPRA)、胰岛素受体(IR))及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β1-AR和HSL蛋白水平。结果肿瘤恶病质组中,ADRB1和HSL的mRNA水平升高约0.5倍;ADRB1蛋白水平高于肿瘤对照组1.5倍、良性疾病对照组3.0倍;HSL蛋白升高2.0~2.5倍,与ADRB1呈正相关。结论肿瘤恶病质病人脂肪组织ADRB1表达增加,与HSL表达量正相关,可能参与脂肪消耗。  相似文献   
6.
镁离子是细胞及生理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包括离子通路的调节、信号的传导、酶的激活、神经传递、生物能量学和平滑肌张力及反应性。缺镁可引起一系列反应导致心血管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低镁血症在危重病人中常见,并伴有临床上较高的罹病率和死亡率。由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败血症,在重症监护病人中伴有较高死亡率。为研究内毒素对镁在体内平衡的作用,确定进行性镁缺乏是否改变内毒素攻击的后果,估价镁治疗对降低内毒素引起死亡率的作用。选用299只雄性SD大鼠用安慰剂对照。实验一,给予大鼠0.3、3.0或30mg/kg内毒素或安慰剂后取基础血标本,在5、15、30、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相似文献   
10.
胃癌组织端粒合成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胃癌组织中的端粒会成酶活性,阐明端粒合成因与胃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切取2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分组织,提取端粒合成酶来合成端位的重复片断,用PCR方法扩增,再通过ELISA的方法测定端粒片断含量,以了解端位合成酸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的端粒合成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胃癌的病期越晚其端粒合成酶活性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其端粒合成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胃癌分化程度越低,端粒合成酶活性越高.结论端粒合成酶在胃癌组织中的活性明显升高,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胃癌病期的辅助诊断,胃癌端粒合成酶活性的测定对胃癌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