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结石病与代谢异常相关。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胆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其对机体特别是脂质代谢如胆汁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代谢会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代谢疾病如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生风险。本文对胆囊切除与脂质代谢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风险,为胆道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BM等数据库,查找胆道结石以及胆囊结石并发ICC风险的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对所获得研究数据行Meta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采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6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23 713例患者,其中ICC 4 753例,无瘤对照118 9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管结石为ICC发病的高危因素(OR:17.64,95% CI:11.14 ~27.95),除外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ICC发病风险仍较高(OR:11.79,95% CI:4.17~ 33.35).此外,胆囊结石也是ICC发病危险因素(OR:2.07,95% CI:1.17 ~3.67).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均为ICC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胆道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隐匿性强、侵袭性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被认为是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关键, R0切除是胆道肿瘤患者获益的有效措施, 但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进展或者已伴有远处转移, 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采用现有的诊疗方法, 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因此, 如何提高胆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胆道肿瘤的特性, 以及临床病理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当前辅助治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手术以外的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研究方向。因此,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胆道肿瘤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系统性分析, 旨在为诊治胆道肿瘤患者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途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经胆囊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为LTCBDE组;86例经胆总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为LCBDE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胆漏发生率优于LCBDE组(P0.05)。LCBDE组中13例患者行T管引流,LTCBDE组均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CBDE可避免术后T管引流,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安全、经济、有效的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5.
胆管系统的炎性疾病可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迄今为止, 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 诸如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Caroli病和吸虫感染等胆管癌(CCA)的前驱疾病研究较多, 并且与CC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也因此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胆道良性疾病恶变的关键。因而, 研究胆管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 有助于探索炎性因素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恶变向CCA的原因, 为治疗CCA提供新的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炎性因素导致胆道良性疾病向CCA恶变的研究进展, 基于炎症相关分子机制在CCA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晚期肿瘤患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3例晚期消化道肿瘤并发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TCD组(n=52)和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组(PTCD+胆道支架组,n=6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7天、30天肝功能变化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 两组术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与PTCD组比较,PTCD+胆道支架组术后第3天DBIL、TBIL、ALB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DBIL、TBIL、AST显著下降,术后第30天DBIL、TBIL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严格把握内支架指征的情况下,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可行,可有效促进肿瘤患者肝功能恢复,为肿瘤诊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敲除PDZK1(Postsynaptic density-95,disks-large,ZO-1-domain K1,PDZK1)基因对小鼠肝脏胆固醇代谢调节和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PDZK1基因敲除小鼠(PDZK1 knockout,KO组)和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组),每组各10只,以成石饲料分别喂养4周,观察胆囊成石情况,并收集肝脏和胆囊组织。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肝脏PDZK1和清道夫受体B族1型(scavenger receptor B type 1,SRB1)表达。采用胆总管插管收集肝胆汁,测定胆汁分泌率和胆汁胆固醇含量。采用试剂盒酶法测定胆囊胆汁成分并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ion index,CSI)。以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成石饲料喂养4周后,WT组小鼠全部成石(10/10),KO组小鼠则为40%(4/10)成石。两组小鼠肝胆汁分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O组小鼠肝胆汁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且CSI降低(P0.05)。KO组小鼠肝脏SRB1蛋白表达降低(P0.05),甾醇氧-酰基转移酶基因1/2mRNA表达降低(P0.05),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1和胆汁酸转运相关蛋白(ATP结合盒b11)表达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PDZK1影响SRB1在小鼠肝脏中表达,降低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摄取,减少胆汁胆固醇分泌,继而降低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8.
9.
<正>临床腹壁疝手术一直以来遵循污染切口不行一期修补术的原则,特别是对行无张力疝手术更加强调无菌原则和二期手术修补,这对需行修补术的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经济负担[1]。本研究对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进行的86例二、三类切口腹壁疝患者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不同切口污染程度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240例行一期无张力疝手术患者,其中  相似文献   
10.
长期口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避孕药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3400例使用国产避孕药3~25年的健康育龄妇女及10684例同期应用宫内节育器的血压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长期服用避孕药妇女的血压值为 SBP/DBP 127.0/83.5 mmHg,高于应用宫内节育器组的120/79.5 mmHg(P<0.01).长期服药期间有4.2%的妇女患高血压.是使用宫内节育器妇女的4.88倍(0.02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年龄对血压的高低有较大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15年以上者对血压的升高危险性更为明显.结论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可能导致血压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