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肝胆外科危急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相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超声引导下穿刺组,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的穿刺置管组患者的WBC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穿刺置管治疗前,穿刺置管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ALT、AST、ALB、TBIL、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置管治疗后1周,穿刺置管组患者的血清ALT、AST、ALB、TBIL、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穿刺置管组的手术并发症率6.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通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体会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64例普通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1例因胆囊萎缩,解剖胆囊三角困难,于剑突下、右肋缘下锁骨中线下各增加5 mm Trocar 1个,改为三孔法,其余63例均以单孔法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 min~8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5~40 mL,平均10 mL。术后无出血、胆管损伤、胆瘘、切口感染、脐疝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2 d~4 d,腹壁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结论普通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安全性及微创性,美容效果更佳,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开放腹膜前间隙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Lichtenstein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213例分别采用UHS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条件为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包括UHS疝修补术101例(UHS组),Lichtenstein疝修补术112例(Lichtenstein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局部不适、疼痛、复发等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如血肿、阴囊水肿、感染均没有统计学意义。UHS组在腹股沟区不适、慢性疼痛、缺血性睾丸炎明显少于Lichtenste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Lichtenstein组有5例复发,UHS组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本组病例数据显示,采用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中,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较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5.
[摘要] 目的 对比开放腹膜前间隙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与开放Lichtenstein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213例分别采用UHS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条件为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包括UHS疝修补术101例(UHS组),Lichtenstein疝修补术112例(Lichtenstein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为期1年随访,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局部不适、疼痛、复发等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如血肿、阴囊水肿、感染均没有统计学意义。UHS组在腹股沟区不适、慢性疼痛、缺血性睾丸炎明显少于Lichtenste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Lichtenstein组有5例复发,UHS组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本组病例数据显示,采用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中,超普装置(UHS)腹股沟疝修补术较Lichtenstein修补术的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以术中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将45例患者分为体内阻断带Pringle法组(体内组,n=22)和自制体外阻断带Pringle法组(体外组,n=2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体外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体内组,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次数短于体内组,血流阻断时间短于体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组的收缩阻断带使用时间短于体内组(P<0.05)。体外组术后的肝功能指标与体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体内组相比更低(P<0.05)。体外组的住院天数短于体内组,治疗费用低于体内组(P<0.05)。结论:制第一肝门体外阻断设备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失血量及并发症,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荧光病变检测技术的发展,吲哚菁绿(ICG)作用已从术前肝功能的评估发展到肿瘤诊断、癌前病变及淋巴管的可视化、术中肿瘤检测及指导手术的精准化。ICG荧光引导的肝脏切除手术从根本上提高了肝脏解剖能力及手术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微创(腹腔镜和机器人)肝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由于ICG荧光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癌灶,引导切除的边缘远离肿瘤边界,当今的肝胆外科手术已不能缺少ICG的应用。鉴于研究ICG相关临床应用已成为热点,本文讨论了ICG荧光成像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