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近6年来122例施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Orr式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远端空肠反口贮袋的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结果:3种术式在食后烧灼感、进食量、进食次数、体重下降、倾倒综合征、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所用手术时间显著多于Orr组及反口组(P<0.05)。反口组的贮袋大小及半排空时间显著优于Orr组及P袢组(P<0.05)。结论:远端空肠反口贮袋的Roux-en-Y吻合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型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非罕见,其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尽相同,易误诊漏诊.AP患儿一般多到儿内科首诊,病因以感染为主[1,2].而到外科首诊的AP患儿的特点较少报道.本文将我院普通外科2000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47例AP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以呕吐及阵发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不典型。11例中消化道造影确诊6例,消化道钡餐造影结合B超检查确诊2例,消化道钡餐造影结合CT检查确诊1例,术前确诊率82%。所有患者均接受Ladd手术治疗,1例术后发生肠粘连,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恢复良好。均获随访6~60个月,除1例1年后发生肠梗阻,治疗后缓解,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反复呕吐、腹痛的非新生儿患者应警惕肠旋转不良的可能。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提高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率。Ladd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YAP1、E-cadherin、N-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135例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YAP1、E-cadherin、N-cadherin表达,分析YAP1表达与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关系,以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N-cadherin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癌组织中,YAP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32),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304,P=0.019)。YA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淋巴转移、脉管侵犯有关(均P0.05),且YAP1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χ~2=4.354,P=0.037)。结论:YPA1与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变化,YAP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肛瘘癌变:附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慢性肛瘘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5年收治的6例由慢性肛瘘演变而来的肛管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1 例;中位年龄55岁。有慢性肛瘘病史15~30年;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刺激为肛瘘癌变的主要诱因。肿瘤确诊依靠瘘管及周围肿块的病理学活检。其中3例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均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 3例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术后均辅以化疗。3例患者生存期在5 年以上,1例已存活3年,1例存活1年, 1例手术1年后死于肺转移。结论:肛瘘继发癌变,病程发展慢,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易被漏诊。治疗应采用以腹会阴根治性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内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 超及CT 扫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8%(66/76),84.3%(16/19),28.2%(24/85),39.6% (21/53)。全组85例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包括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 61例,肿瘤肠管节段切除术(SR) 8例,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并十二指肠肿瘤切除2例,短路手术14 例。患者术后总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58.3%,31.9%。PD和SR术后的 的1,3,5 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67.7%,41.6%和100.0%,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PD和SR)、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淋巴转移和肿瘤局部浸润深度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内镜检查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早期诊断率;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FAK在胃癌中的过度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F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示FAK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低分化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较无淋巴转移组织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FAK阳性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9%,46.4%,阴性患者术3,5年生存率分别83.3%和50.0%,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40.0%,无FAK过度表达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78.6%和57.1%,两组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FAK的表达量可作为胃癌发展过程中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指标,但是否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尚无法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6PD在63例胃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G6PD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1),其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G6PD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41).结论 G6PD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展、侵袭转移相关,并且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l997年l0月~2002年10月76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梗阻23例,左半结肠癌和直肠并梗阻53例。结果 7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期切除吻合55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l9例,左半结直肠一期切除吻合3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肺部感染2例,伤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l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5%。除l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它病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随访统计l,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55%,38.5%。结论 一期切除吻合手术治疗大肠癌并肠梗阻是可行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正确的术中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44个月,均健在。结论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