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手术切口的评价,一般应包括显露效果、损伤程度和美容效果3个方面。在体外循环技术、心肌保护措施及其他临床条件不甚理想的早年,心脏外科手术切口的显露效果是必须首先考虑的。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微创外科概念的出现,心脏外科也在不断改进技术和手术切口,以进一步降低损伤程度、提高美容效果。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较常见的微创改良手术切口,从解剖学和临床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再次三尖瓣置换患者的资料并进行随访,明确手术的危险因素及长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0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再次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9例,男6例,女13例,年龄(41.5±11.5)岁.第一次手术时置换人工机械瓣12例,置换人工生物瓣7例.再次手术:单纯行三尖瓣置换16例,三尖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三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探查1例,三尖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及Bentall术1例.置换机械瓣和生物瓣患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6个月~17年和2个月~13年,中位时间分别为5年和7年.结果 再次手术植入生物瓣12例,植入双叶机械瓣7例.手术死亡2例(10.5%),分别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金葡菌败血症.存活出院的1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2±2.9)年,时间范围为8个月至12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1例于术后半年死于消化道出血,另1例于术后2年死于右心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1例,需要长期服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5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心胸比与右心室直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17 vs.0.6±0.65,P=0.023;(67±7.7) mm vs.(54±8.8) mm,P=0.021].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和血清肌酐、总胆红素浓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心胸比>0.7、右心室扩大右心功能不全是三尖瓣再次置换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左心瓣膜病变所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进行外科治疗的必要性及具体术式的选择.方法 27例左心瓣膜病变同时三尖瓣伴有不同程度反流的患者,术前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反流的程度进行评价,根据反流程度将患者分为无反流、轻度反流、中度反流、重度反流4组,术中用测瓣器直接测量三尖瓣环的直径,结合术前超声评价、术中直视及测量的结果,在左心瓣膜手术的同时对三尖瓣反流采用不同的术式以缩小瓣环、减少反流,27例患者中有22例施行了三尖瓣环成形术,其中7例行De Vega成形,15例行人造瓣环成形.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再次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手术的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27例患者中10例无反流,15例轻度反流,仅有2例中度反流,无重度反流病例;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恢复为Ⅰ~Ⅱ级.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和反流程度之间呈正相关,而年龄与二者无相关.结论 对左心瓣膜病变合并的继发性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解决左心瓣膜病变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瓣环环缩成形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提高手术的远期效果;由于反流是因瓣环扩张所致,故瓣环扩张程度是成形的较为可靠的指标,可据此选择成形的术式,而反流程度只能作为综合评价的一个参考,术后通过它可以初步判断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评价瓣膜成形环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应用瓣膜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111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年进行经胸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选取心尖部四腔心切面,测定并记录各阶段收缩期的三尖瓣反流面积(area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STR)、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um diameter,DRA)、右心室内径(right ventricle inner diameter,DR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PA)的数据值。结果将111例患者的STR、DRA、DRV、LVEF、PPA共5个观察指标的数据值按检查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共4组,将各组数据按照观察指标分别进行配对比较分析,除术后1周组与术后3个月组在STR上的比较及术前组与术后3个月组在LVEF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余各组之间配对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TR与DRA之间、STR与PPA之间在手术前后均呈显著正相关;STR与DRV之间在术前无相关性,术后呈正相关;STR与LVEF之间在术前无相关性,术后呈负相关。术后所有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用瓣膜成形环治疗体现了良好的近中期治疗效果,可减少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复发率、维护右心房室内径、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左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临床推广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含血停跳液对缺氧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缺氧幼兔模型 ,观察应用含血停跳液灌注 (研究组 )与冷晶体停跳液灌注 (对照组 )后幼兔心肌收缩力、冠脉流量 ,心肌含水量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复跳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率分别为 :研究组 ( 97 5 0± 4 11) % ,对照组 ( 5 6 2 5± 9 48) % (P <0 0 1) ;缺血期不同时点 ( 0 ,2 0 ,40min)的冠脉流量分别为 :研究组 3 5 3± 0 3 2 ,3 45± 0 44 ,3 4± 0 5ml/(min·g) ,对照组 2 0 9± 0 2 6,1 86±0 3 ,1 79± 0 2ml/(min·g) (P <0 0 1) ;复跳后不同时点 ( 0 ,10 ,2 0min)的冠脉流量分别为 :研究组 3 5 9± 0 3 2 ,3 7± 0 2 9,3 88± 0 3 7ml/(min·g) ,对照组 2 96± 0 2 5 ,2 74± 0 2 8,2 3 5± 0 2 6ml/(min·g) (P <0 0 1) ;再灌注末心肌含水量 :研究组 ( 5 9 95± 2 0 9) % ,对照组 ( 79 77± 1 17) % ,(P <0 0 1)。研究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细胞核等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护。结论 应用含血停跳液灌注后的冠脉流量 ,复跳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率较高 ;缺血后心肌水肿较轻 ,细胞的超微结构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对100例自发性气胸(SP)分为VATS组和剖胸组进行术中术后各种参数的回顾性分析。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优。VATS组和剖胸组术后并发症率分别为8%和22%(P<0.05),近期漏气率分别为6.0%和12%,远期复发率分别为2.3%和2.8%(P>0.05)。结论VATS与剖胸术比较,更易被患者接受,总的疗效较优,应作为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须知     
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对患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内直视纠治手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创伤情况.方法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型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全组50例,年龄8个月至14岁.手术主要病种:ASD、VSD、VSD PDA、ASD PS、PS.与近年相同年龄组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比较.结果①切口长度明显缩小.②小切口的上端未超过胸骨角,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美容需求.③术后胸廓的稳定性较好,术后胸廓畸形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减轻.④应用小切口能较好完成房间隔缺损,膜部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手术;但部分心内手术结构的显露受到一定影响.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应用倒"J"形胸骨下段小切口,并不影响手术安全性;可取得创伤小、术后胸廓畸形轻和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对患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内直视纠治手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程管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208例为观察组,在抗凝治疗中采用多学科协作"一站式"抗凝门诊联合信息化随访平台的"全程管理模式",进行覆盖"门诊+社区"的抗凝管理.另选择同期在普通门诊进行随访的20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随访期间采用修订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