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采取抬高患肢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抬高患肢及被动运动,连续4周后评价效果。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表和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分级、手指运动功能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均P0.01),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抬高患肢和被动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手术与非手术科室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现状,为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优化改进肠内营养护理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采用多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手术科室营养支持患者62例,非手术科室患者18例,调查营养支持患者使用营养制剂种类、输注工具使用情况、输注方式、护理要点实施情况以及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状况及分布特点。结果 (1)在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上,输注自制食品比输注商品配方及由专业营养师调制配方比更容易引起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肠内营养输注工具的选择上,使用营养泵和灌食器输注食品比输液器输注食品比能够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选择上,使用分次注入与间歇注入比连续滴注比能够增加胃肠道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肠内营养输注时,采用抬高床头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预防和降低肠内营养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应推荐输注商品配方或医院营养师调制的营养制剂,减少自制食物的输注;在输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肠内营养操作规程抬高床头,控制输注温度,以减少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临床护士执行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学结合本院临床数据分析,应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内容及及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2轮专家函询后,得到聚焦于过程质量指标下的一级指标1项即肠内营养规范符合率;4项二级指标即营养风险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溶液配制落实率和肠内营养输注护理落实率;每项二级指标下级包括依次为3项、2项、3项、13项,共21项三级指标。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指导护士行为,评价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急救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应用得当,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应用不当,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1]。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4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各2个病区,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筛查,PHQ-9总分≥15分或第9条目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n= 147)给予神经内科预防自杀常规护理;观察组(n=138)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应用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1 182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应用现状。结果 1 182例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4.45%,男性营养风险发生率23.89%,女性25.14%。住院患者营养支持应用率为35.03%,肠内营养应用率为4.65%,肠外营养应用率为28.09%,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应用率为2.28%。结论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应推广和应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