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吡格列酮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凋亡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C,D组[吡格列酮组剂量依次为10,20,40 mg/(kg·d)],灌胃处理10 d后断颈处死,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鉴定后证实为EPCs. 每组细胞培养4 d后消化、计数并用完全培养液培养. 24 h后检测NO生成量,3 d后检测凋亡情况,7 d后检测增殖能力. 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EPCs增殖能力明显增高[B,C,D组A490 nm分别为(0.423±0.004), (0.680±0.008), (0.443±0.005) vs A组A490 nm (0.143±0.006), P<0.01];凋亡程度降低[B,C,D组分别为(32.8±0.8)%, (30.9±2.3)%,(33.0±3.9)% vs A组(40.1±1.1)%, P<0.01];培养上清中NO浓度显著提高[B,C,D组分别为(29.2±3.7), (41.0±7.7), (28.7±6.4) μmol/L vs A组(18.9±1.4), P<0.05];与C组相比,B组和D组促进EPCs增殖能力弱(P<0.01),培养上清中NO浓度相对低(P<0.05). 结论: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均能提高EPCs数量和功能;20 mg/(kg·d)吡格列酮对EPCs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9岁,因腭部癌肉瘤术后1个月伴双颈部转移48d,于2011—10—18入院。患者于2008年9月确诊为左下颌唇颊侧黏膜高分化鳞癌,多次行手术切除及放化疗;2011年7月发现腭部肿物,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鳞癌,8月发现右侧颈部肿物,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肉瘤样癌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12周龄组,以同周龄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为对照。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差速贴壁法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行鉴定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测定EPC数量、细胞增殖活力(MTT法)、NO分泌及细胞凋亡率。结果6周龄SHR骨髓来源EPC数量与6周龄WKY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能力、NO分泌能力受损(P〈0.05),凋亡率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龄SHR骨髓来源EPC数量与12周龄WKY大鼠比较明显减少(P〈0.01),细胞增殖能力、NO分泌能力受损(P〈0.01),凋亡增多(P〈0.05)。结论随着SHR血压升高和原发性高血压病程延长.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退,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5.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骨折类型,传统治疗方法多为持续牵引,穿矫形鞋保持制动,防止患肢出现左右旋转,但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不能下地行走,又易出现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近年来,人们对骨折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内固定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治疗的比例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但老龄患者心肺等内科伴随症状较多,这必然增加了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本文对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125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胰岛素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能力、凋亡及分泌NO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正常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非吡格列酮组,各16只,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和生理盐水灌胃预处理。喂养10天后,断颈处死,密度梯度离心法取骨髓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液中培养扩增EPCs并进行鉴定。贴壁细胞培养4天后,将吡格列酮组EPCs消化后进一步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胰岛素(1nmol/L)或空白干预,非吡格列酮组EPCs处理同吡格列酮组EPCs。24h后检测NO水平,3天后检测凋亡情况,7天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吡格列酮预处理能提高EPCs数量(P<0.01),吡格列酮预处理和(或)体外给予胰岛素干预组EPCs与未处理组细胞相比EPCs增殖能力提高(P<0.01),凋亡程度降低(P<0.05),培养上清中NO浓度增加(P<0.05)。结论体内吡格列酮预处理与体外胰岛素干预均能促进EPCs增殖,抑制EPCs凋亡,并促进EPCs分泌NO,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证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具有上调内皮祖细胞的功能.目的:验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院心脏内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周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20只.方法:随机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正常血压WKY大鼠各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毗格列酮(20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预处理14 d.于试验开始前1 d和结束当天分别测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差速贴壁法培养收集贴壁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鉴定内皮祖细胞;测定内皮祖细胞数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及一氧化氮分泌功能.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正常WKY大鼠内皮祖细胞数量、增殖及一氧化氮分泌功能无明显变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增殖能力增强,一氧化氮分泌增加,3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1).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能上调其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数量,并通过促进其增殖和一氧化氮分泌功能,对内皮祖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