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损伤的胰岛素瘤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各异构体(AKT1/ AKT2/AKT3)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STZ诱导的βTC-6细胞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点,Insulin基因和AKT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STZ作用前和作用后24 h、72 h,βTC-6细胞的AKT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AKT1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下降(P<0.05),在STZ作用后72 h则更为显著(P<0.01)。AKT2和AKT3基因表达水平亦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Insulin基因表达水平亦下降,且在STZ作用后72 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TC-6细胞功能与AKT基因的表达相关,并且Insulin基因的表达与AKT1 基因的表达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Akt是在多种组织和细胞表达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接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磷酸肌醇依赖性激酶信号通路调节而发生构象变化,显露其磷酸化位点而被激活。研究发现,胰岛中Akt主要表达于β细胞,一方面通过其下游效应子核糖体S6激酶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细胞周期素的调节,以及阻断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来促进β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通路末梢的信号分子和葡萄糖代谢等促进β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因而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Akt是在多种组织和细胞表达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接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磷酸肌醇依赖性激酶信号通路调节而发生构象变化,显露其磷酸化位点而被激活.研究发现,胰岛中Akt主要表达于β细胞,一方面通过其下游效应子核糖体S6激酶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细胞周期素的调节,以及阻断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来促进β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另一方面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通路末梢的信号分子和葡萄糖代谢等促进β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因而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王健  于群  张升敏  陈浩  林波  阳峻  江自卓  曹天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43-144,146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非保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开腹手术组19例,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组1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一期及二期根治性手术15例中生存2年内者7例,超过2年者6例,失访2例:姑息止血治疗组13例生存期均为2年内。结论①介入治疗止血满意,并为后续的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②急诊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③术后生存期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可行性。方法:自2006年初,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至2010年末,有效病例1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指数、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指数、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结构老龄化倾向,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其发病原因仍然困惑着我们。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大肠癌变的产生是由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累积改变所导致的由正常大肠粘膜到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分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13例)和对照组(11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7天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含量的变化.结果: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组患者的血ALT、AST、BUN、CRE于术后第4天和第7天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切除术患者的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MVD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肝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5 1例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及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 6阳性表达率为 76.5 % ,MVD值为 10~15 2 (4 4 .8± 2 8.1)。大肠癌组织中CD 44V 6表达与MVD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γ =0 .43 3 ,P <0 .0 1)。两者均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5 ,P <0 .0 1) ,且在肝转移组中两者表达呈高度一致性 ,其表达一致率为 85 .7% ,与非肝转移组(3 3 .3 % )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CD 44V 6、MVD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两者均高度表达者的预后差。结论CD 44V 6、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及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大肠癌组织中CD44V 6表达与MVD表达呈正相关。CD44V 6、MVD共同检测有利于预测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鸟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前后患者血、尿淀粉酶(AMY),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经乌司他丁治疗后,患者血、尿AMY、Cr、BUN、TNF-α,PAF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血AMY水平在治疗后4d和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10d基本恢复正常。尿AMY水平在治疗后7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后10d也基本恢复正常。而BUN及Cr水平在治疗后4d即基本恢复正常,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TNF—α及PAF水平在治疗后4d和7d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鸟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合成TNF—α和PAF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的临床特点及乌司他丁、柴芍承气汤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1年3月~2006年6月14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EPISBO均经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应用糖皮质激素、补液、抗感染,乌司他丁加柴芍承气汤等方法均获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1.5天。结论应用乌司他丁、柴芍承气汤等非手术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