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合并有肾囊肿肾癌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法,为研究肾癌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5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64例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比较B超、CT、MRI在诊断该疾病中的特点和作用,并与同期收治的106例没有合并肾囊肿肾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超、CT和MRI在诊断肾癌合并有肾囊肿病例时,检查出肾囊肿的准确性分别为37%、24%和35%,而全部64例病理检查中又查出15例(23%)囊性占位性病变;该64例患者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肾癌,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1例,颗粒细胞癌2例,混合型(透明细胞癌 颗粒细胞癌)1例;与同期未合并肾囊肿的肾癌病例相比,合并有肾囊肿肾癌病例更好发于男性(P<0.007),且发病年龄较轻(P<0.05),无症状肾癌比例较少(P<0.001),小肾癌(肿瘤直径≤4cm)占比例也相对较少(P<0.024),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肿瘤的临床分期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是P<0.037和P<0.043)。结论:合并肾囊肿的肾癌具有易发于男性年轻患者、以有症状的非小肾癌居多的特点。B超、CT、MRI在诊断出肾癌的同时,诊断发现肾囊肿的准确性不高,肾癌可能掩盖了对肾囊肿的诊断,联合病理检查可能增加对肾囊肿的诊断;合并有肾囊肿的肾癌有其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小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6月-200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5例小肾癌患者B超、CT、IVP、MRI的影像学特征,并对35例小肾癌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对小肾癌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与增强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以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结果:B超诊断小肾癌的准确率为82.9%,CT诊断小肾癌的准确率为91.7%,MRI诊断小肾癌的准确率为90.4%。超声造影检查35例小肾癌患者共发现36个病灶(有1例患者为左侧多发)。超声造影诊断小肾癌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50%,准确率为97.2%。结论:小肾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B超是筛选小肾癌的首选方法;螺旋增强CT可为小肾癌定性、定位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4例,女性6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和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扁平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P〉0.05)、结石长径(P〉0.05)、梗阻位置(P〉0.05)、输尿管分离(P〉0.05)、性别(P=0.610 5〉0.05)、侧别(P〉0.0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后最高体温(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P〉0.05)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镇痛泵使用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上,腹腔镜组要明显优于开放术组。结论对于输尿管上段的嵌顿性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较传统开放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的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前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同期切除膀胱肿瘤和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187例老年男性膀胱肿瘤患者,将其分为两组,第1组119例单纯行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第2组68例在行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同时行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分别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尿流率,剩余尿的变化情况,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数量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术后病理分级也无统计学差异,第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尿管留置时间上均较第1组长。两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5.3个月(第1组)和32.5个月(第2组),第2组的尿流率较术前及第1组显著升高,同时剩余尿较第1组明显降低,第2组复发率为29.41%,较第1组的36.97%有显著差异,比较发现单发的或小于3cm的肿瘤患者其肿瘤复发率低于多发的或肿瘤3cm的患者。同时两组均未在膀胱颈部及尿道前列腺部发现有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伴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采用2μm激光同时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和BPH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增加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尿道部肿瘤种植的风险。同时在解除膀胱颈部的梗阻后,能降低或延缓膀胱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增生多发于前列腺移行带。前列腺疾病的带性差异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组织微环境有关。该研究的前期研究提示,不同区带来源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对上皮细胞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基因芯片筛查发现LMO2蛋白在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高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旨在分析前列腺基质细胞LMO2基因的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应用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和短发卡RNA(shRNA)建立过表达和低表达LMO2的前列基质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lf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MO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将不同处理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分别同PC-3细胞共培养,利用CCK-8检测PC-3的增殖能力,利用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PC-3的侵袭能力;利用生物素标记的人蛋白抗体芯片检测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中蛋白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过表达及低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CCK-8实验及基质胶实验提示,与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WPMY-1基质细胞共培养后,PC-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与低表达LMO2的CAFs细胞共培养后,PC-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蛋白芯片检测发现过表达LMO2后,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分泌白介素-11(interleukin-11, IL-1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ifbroblast grouth factor-9,FGF-9)增多。结论:LMO2基因在前列腺外周基质细胞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过表达LMO2的前列腺基质细胞通过旁分泌IL-11、FGF-9等细胞因子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吡柔比星(THP)对于伴随膀胱肿瘤的膀胱原位癌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灌注前将50 mg THP溶解于50 ml 5%葡萄糖溶液,对上海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5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和14例无痛性血尿患者行THP膀胱灌注,保留15 min后置入膀胱镜检查,观察肿瘤组织及周围膀胱黏膜染色情况.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检查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对肿瘤组织、THP染色区域全部进行组织学检查,肿瘤蒂旁2 cm处及膀胱其他部位非染色区域组织作为随机对照,分析比较染色结果.结果 共37例膀胱肿瘤患者的67块肿瘤周围膀胱黏膜THP染色阳性,其中11块病理证实为膀胱原位癌,分布在7例患者中.14例无痛性血尿患者中有2例膀胱黏膜呈现THP染色阳性,其中1例染色区病理证实为膀胱原位癌;另外12例未染色,组织学检查无阳性发现.膀胱原位癌细胞吸收TH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12/13)和86.7%(371/428).结论 THP对于伴随膀胱肿瘤的膀胱原位癌诊断操作简便、直观,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腔外良性病变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优势。方法21例良性病变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其中纤维索带压迫7例,异位血管压迫1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压迫3例。术前均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16层螺旋CT尿路造影(CTU)确诊后采用后腹腔镜下解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外在压迫,行肾盂成形术。结果手术均顺利且证实术前诊断,手术时间1~3h,平均94min;出血量50-120mL,平均95mL;术后住院时间5—7d,平均5.6d。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肾脏、输尿管积水明显好转。结论CTU对良性病变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后腹腔镜下解除压迫,行肾盂成形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2μm激光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μ激光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2μm激光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35例,激光功率30~50W。术后配合化疗药物或卡介苗行膀胱灌注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肿瘤完整切除,操作时间15~60min,平均30min。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无复发。结论:2μm激光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