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折时间等临床特征,并行运动协调技能评价。结果骨折组年龄(67.7±8.5)岁,再骨折组(72.7±9.5)岁;再骨折组女性占77.1%,高于骨折组女性构成比70.2%;再骨折类型以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多见,其次为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HR =1.23;>85岁,HR =1.68)、女性(HR=1.36)、曾发生椎体骨折(HR=1.62)、曾发生髋部骨折(HR=1.27),骨密度- T值<-3.5(HR =1.38)及运动协调技能减退(HR= 1.27)。再骨折平均发生于初次骨折后(3.7±2.5)年。骨折组随访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4.9%(11/225)。结论 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明显,两次骨折之间有足够的间隔采取措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干预,进行运动协调技能的康复训练和防跌倒练习。  相似文献   
2.
进行初筛,共保留其中的32篇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通过总结发现近年来对股骨头牛物力学性质的认识发展迅速,方法从宏观逐渐扩展到到微观.虽然对股骨头力学测试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股骨头坏死的生物力学因素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要完全了解股骨头生物力学性质,探究并证实股骨头生物力学环境改变对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的创新理论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收集并分析有关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疼痛及残障指数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1月至2008年11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08年11月)、AMED(1985年1月至2008年11月)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术后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臂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均采用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进行评价.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经改良Jadad评分判定均为高质最研究.共纳入213例,干预组(颈椎间盘置换组)和对照组(ACDF组)术后6周臂部疼痛VAS合并WMD为-2.91[95%置信区间(-4.19,-1.62),P<0.05],术后6个月合并WMD值为-2.67[95%置信区间(-4.02,-1.33),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6周NDI合并WMD值为-11.93[95%置信区间(-15.66,-8.19),P<0.05],术后6个月合并WMD值为-11.2[95%置信区间(-14.74,-7.69),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术后6周和6个月时患者臂部疼痛程度低于ACDF;颈椎间盘置换术后6周和6个月患者颈部功能恢复程度高于ACDF.  相似文献   
4.
背景:了解松质骨的力学特性是骨重建、骨再造研究以及人工关节假体设计的重要前提。以往对松质骨压缩强度与弹性模量的认识远远不够,近年来对松质骨扭转、拉伸、剪切、冲击等力学性质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应用于对股骨头生物力学的研究,从而对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病理及治疗起指导作用。 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对股骨头生物力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进展、意义及特点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9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 wanfangdata.com.cn)有关股骨头生物力学的实验,英文检索词为“bone biomechanics, Mechanical testing of femoral head, biomechanics of hip,femoral head necrosis”,中文检索词为“骨生物力学,股骨头力学测试,髋关节生物力学,股骨头坏死”。检索文献量总计107篇,排除重复性研究,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共保留其中的32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通过总结发现近年来对股骨头生物力学性质的认识发展迅速,方法从宏观逐渐扩展到到微观。虽然对股骨头力学测试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股骨头坏死的生物力学因素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要完全了解股骨头生物力学性质,探究并证实股骨头生物力学环境改变对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的创新理论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骨生物力学;股骨头;力学测试;骨材料力学;蠕变;股骨头负重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胚胎脊髓细胞悬液(fetal spinal cord cell suspension, FSCS)联合自体激活 雪旺细胞(autologus activated Schwann cells, AASCs)在损伤脊髓移植区中的突触发育过程。方法 42只 Wistar成年大鼠结扎单侧隐神经, 1周后取出结扎远端神经组织, 分离、培养、纯化 AASCs。以改良 Allen 法(10g x 5 cm)打击脊髓, 3天后将孕 14天(E14) FSCS 20μl联合 AASCs植入损伤空腔, 移植后 2、4、6、 8、10和 12周, 以光学显微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物成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关系。结果 移植区 AASCs生长分化良好, 胶质瘢痕少。成神经细胞最先展示了胞质突起, 随之出现低电子密度的突 触前、后膜, 突触前、后膜电子密度逐渐增高形成良好的致密突起。突触小泡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 突触 小泡有圆形清亮小泡、椭圆形小泡、颗粒状小泡和扁平小泡-f型。突触的连接方式由单个的胞体-树突 突触, 出现多个的胞体-树突和树突-树突突触。同时, 移植成神经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成星形细胞的 细胞器日渐完善, 细胞功能活跃。血脑屏障也随之出现。移植区可见神经微丝、组织胺、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纤维。结论 (1) AASCs辅助下 FSCS在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内可发育为成熟 的突触; (2) FSCS与宿主脊髓重建突触方式的信息交换具有潜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Modic改变与腰痛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上Modic改变与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等电子数据库,搜集符合要求的关于Modic改变的临床研究.提取的主要数据为(1)椎间盘造影术后发生疼痛(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的椎间盘数;(2)椎间盘造影术后未发生疼痛(无腰痛和未发生与原腰痛症状相似的疼痛)的椎间盘数和其中发生Modic改变椎间盘数.将其带入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4.2(下载自Cochrane Libirary)中,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iect model)下,用优势比(odds ratio,OR)计算结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对Modic 改变的不同亚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筛选,共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6篇文献共纳入患者966例,椎间盘3026个.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和无疼痛组相比,OR值为3.66(95%CI,1.46~9.15).椎间盘造影术后疼痛组1型Modic改变与2型Modic改变相比,OR值为1.31(95%CI,0.35~4.96).结论:和无腰痛患者相比,腰痛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更高;与2型Modie改变相比,尚没有证据表明1型Modic改变更易引起腰痛.  相似文献   
7.
术后急性精神障碍(POCD)是创伤后精神障碍的一种,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感知、精神运动行为等方面的紊乱,在骨科其发病率约在13%~21%,其中70%以上为老年患者[1],尤其多见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2].其发病急、病程短、可自愈、药物治疗效果好,对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而言,其危害在于引起共患疾病的加重,增加死亡率[3],并且影响关节制动,造成内固定松动,假体脱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行髋部手术后出现POCD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损伤脊髓移植区中的突触发育过程。方法42只Wistar成年大鼠以改良Allen法(50g/cm)打击脊髓,3天后将孕14天(E14)FSCS 20μl植入损伤空腔,移植后2、4、6、8、10和12周,以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物成活、分化及其与宿主之间关系。结果 移植区成神经细胞最先展示了胞质突起,随之出现了低电子密度的突触前后膜,突触前、后膜电子密度逐渐增高形成良好的致密突起。突触小泡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突触小泡有圆型清亮小泡、椭圆形小泡、颗粒状小泡和把扁平小泡-f型。突触的连接方式由单个的胞体-树突突触,出现多个的胞体-树突和树突-树突突触。同时,移植成神经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成星形细胞的细胞器日渐完善,细胞功能活跃。血脑屏障也随之出现。移植区可见NF、5—HT、CGRP、GFAP阳性纤维。结论 ①胚胎脊髓细胞悬液在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内可发育为成熟的突触; ②显示了FSCS 与宿主脊髓重建突触方式的信息交换的潜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68例胸椎管狭窄疗患者采用“削薄”、“打磨”、“漂浮”、“蚕食”等微创操作行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8年(平均20个月),根据脊髓功能评分进行疗效综合评价。结果:68例患者中优27例(39.7%),良24例(35.2%),可10例(14.7%),差7例(10.2%),优良率为75.0%。疗效差的7例患者中2例为脊髓压迫时间过长导致不可逆性脊髓损伤;3例为外院术后疗效不佳于我院行二次手术;2例为胸椎管狭窄合并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结论:后路“微创”操作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