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估腔内治疗肾动静脉瘘(RAV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腔内治疗的RAVF患者资料。结果对13例RAVF患者行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栓塞病变动脉共23条,治疗应用弹簧圈共78个。腔内治疗对RAVF患者血尿的有效率为100%(11/11),腰部疼痛有效率为85.71%(6/7),高血压有效率为100%(3/3)。RAVF患者术前血肌酐平均值[(94.50±29.82)μmol/L]与术后血肌酐平均值[(94.25±28.8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仅3例出现低热,2例患侧腰部不适。术后平均随访(37.23±16.78)个月。2例失访,余11例患者均无复发症状。结论腔内治疗对RAVF患者安全、有效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诱发继发性高血压及缺血性肾病的重要因素,应否采用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PTRA)加以治疗目前尚存争议;如何于ARAS患者中筛选PTRA适应证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文针对最可能受益于PTRA的ARAS患者的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经皮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可分为靶目标活检和非靶目标活检,一般情况下前者用于肾脏局灶性病变如肾占位,后者用于肾脏内科疾病等无特定穿刺目标时,如慢性肾脏疾病。出血是经皮肾穿刺活检的并发症之一~([1]),发生率5%~7%,多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但仍有约0.5%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失血性休克及压迫等症状,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止血~([2-4])。本研究观察经皮肾穿刺活检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恶性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科接受RFA治疗的3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6例,肝转移癌60例。对于术后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患者进行即刻腹部超声和(或)CT增强扫描。明确肝内局部脓肿形成后,采取置管引流、使用抗生素等干预措施,并随访1年。全部脓肿引流液均行细菌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结果 356例RFA术后共5例患者发生局部严重感染,其中3例为肝脓肿,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1例为腹壁脓肿。1例肝脓肿患者肝内局部病灶与结肠肝曲形成窦道且经久不愈,经外科手术局部修补+肝内脓肿置管引流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8个月死于全身衰竭。1例腹壁脓肿患者经抗感染、置管引流、局部换药处理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肝脓肿和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经单纯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诊1年达到临床治愈。1例肝脓肿患者经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灶痊愈,但随访至9个月时死于肝内肿瘤转移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RFA术后严重感染性并发症并不少见,感染途径可来自肠道菌群逆行感染,Whipple术等导致Oddi括约肌无功能的RFA术后继发严重感染的明确诱因。除根据药敏实验应用敏感抗生素外,及时行脓腔穿刺引流、外科干预等综合治疗是针对RFA术后局部感染性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与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以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BMSCs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包括截肢率、无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数、溃疡愈合率、疼痛评分以及无痛行走距离。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SCs组患者踝肱指数[均数差(MD)=0.15,95%CI(0.12,0.18),P0.000 01]、疼痛评分[MD=-1.38,95%CI(-1.65,-1.11),P0.000 01]、无痛行走距离[MD=202.20,95%CI(154.30,250.10),P0.000 01]及溃疡愈合率[相对危险度(RR)=1.42,95%CI(0.82,2.46),P=0.021]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患者截肢率[RR=0.52,95%CI(0.24,1.10),P=0.09]、无截肢生存率[RR=1.09,95%CI(0.98,1.21),P=0.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虽不能显著降低截肢率和提高无截肢生存率,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载阿霉素离子交换型微球的制备和体内、外性质.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聚乙烯醇-丙烯酸(polyvinylalcohol-acrylic acid,PVA-AA)微球,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制备载阿霉素的离子交换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利用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物性分析仪分别考察空白及载药微球的形态、结构以及弹性性质,通过T型装置对载阿霉素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质进行考察.以家兔右颈外动脉为栓塞模型,评价微球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效果.结果: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的PVA-AA微球外观透明、形态圆整;红外光谱证实了PVA和AA的聚合交联;20 min的载药量为(20.56±0.69) g/L,阿霉素包封率达82.22%±2.76%,6h的载药量为(23.25±0.27) g/L,阿霉素包封率达93.00%±1.06%,载药后的微球呈红色;PVA-AA微球载药前后的杨氏模量分别为(178.30±12.33)kPa和(213.29±15.61) kPa(1 mmHg=0.133 kPa),载药前后均具有良好的抗形变能力,压缩形变至97%时仍未破裂;载阿霉素的微球在去离子水中不释放药物,在磷酸缓冲液中缓慢释放药物,24h的累积释放量为10.32%±0.47%.0.3 mL空白微球注入家兔颈外动脉后,可成功地实现末端栓塞.结论:载阿霉素离子交换微球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经动脉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 该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252例接受Orchid DCB治疗股腘段动脉狭窄的患者。本研究对此队列研究中49例因股腘段ISR接受DC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慢性完全闭塞29例(59.2%), 血栓形成7例(14.3%), 中、重度钙化14例(28.6%)。病变平均长度为(215.9±97.1)mm。69.4%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Tosaka Ⅲ级)。仅植入1枚补救支架。98%的患者有严重的跛行(RC 3级)或静息痛甚至组织缺损(RC>3级)。治疗后34例(73.9%)表现出RC的改善, 11例(23.9%)没有改变, 仅1例(2.2%)在随访终点观察到损害(RC分级升高)。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值为0.478±0.264, 术后随访终点时为0.907±0.207, RC和ABI均有显著改善(均P<0.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9例次急性消化道或腹腔急性出血的患者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对其中阳性且无治疗禁忌的40例次置入弹簧圈、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放置覆膜支架等方式行腔内止血治疗。通过术后造影、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止血是否成功。结果 47例次(47/159,29.56%)造影阳性;外科术后出血77例次,造影阳性率37.66%(29/77),非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82例次,造影阳性率21.95%(18/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阳性患者共进行40例次介入治疗,其中置入弹簧圈33例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4例次,置入覆膜支架3例次,腔内止血成功率为100%(40/40)。结论血管腔内技术是治疗腹腔脏器急性动脉出血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