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作者在声带显微手术中,于静脉复合全麻下应用略细气管导管插管,作常频喷射通气。结果:麻醉前和NFJV后10min动脉血气分析,PaCO2均属正常范围,前后比较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荷英  赵红梅 《浙江医学》1997,19(2):116-117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是确保手术顺利的关键。现就我院1995年以来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手术72例施行硬膜外阻滞的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32例,女40例;年龄75~80岁30例,81~89岁39例,90岁以上3例,最大年龄94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γ钉、鹅颈钉内固定术40例。术前心电图异常43例(59.72%),包括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各类早搏等。合并冠心病17例(23.6%),高血压病21例(29.16%),慢支肺气肿24例(33.3%),以及糖尿病和贫血等。部分患者并存两种以上疾病。 术前苯巴比妥钠100mg、阿托品0.5mg肌注,心率>80次/分者免用阿托品。穿刺点选L_(1,2)或L_(2,3)。向骶部置管2.5~3.0cm,平卧位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3~5ml,不加肾上腺素),测定麻醉平面后,再分次少量注入0.3%地卡因或0.2%地卡因 1.6%利多卡因混合液,平均剂量10±3 ml,阻滞平面多数控制在T_(10)~S_5,有2例T_6~S_5。麻醉前S_pO_2为93%~97%,给氧后上升至97%~99%。全部病例在麻醉后持续面罩及鼻导管吸氧至手术结束。因麻醉引起血压下降12例,手术刺激或出血引起血压下降19例,共计31例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声带显微手术中,于静脉复合全麻下应用略细气管导管插管,作常频喷射通气(NFJV)。结果:麻醉前和NFJV后10min动脉血气分析,PaCO2均属正常范围,前后比较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aO2增高明显,术中BP、P、SpO2未发生有意义的改变。提示:气管插管常频喷射通气应用于声带显微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吗啡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方法简便,但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高。对此,我们应用胃复安与氟哌啶醇预防吗啡引起恶心、呕吐、作临床观察,总结如下:全组150例剖宫产病人,ASAⅠ~Ⅱ级,年龄24~3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Ⅰ组为吗啡2...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应用硬膜外注射吗啡作为术后镇痛较广泛,但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高.为减少此不良反应,本文在采用吗啡镇痛同时,加用胃复安、氟哌啶醇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150例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单纯吗啡组,于术中关腹膜时,硬膜外腔注入0.02%吗啡10ml,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Ⅱ组为胃复安加吗啡组,关腹时先肌注胃复安10mg,再硬膜外腔注入0.02%吗啡10ml,术毕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6.
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患者可在麻醉过程中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而死亡。我们在处理1例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ALQTS)患者时,由于重视了围术期处理,麻醉及手术经过顺利,报告如下。 患者女,30岁,体重42kg。因胃窦部癌伴完全性幽门梗阻入院。呈恶液质,ECG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76次/分,血钾3mmol/L,血钠130 mmol/L,血镁0.8mmol/L,血钙2.2 mmol/L,氯化物94 mmol/L.Q-T间期0.56s。否认有耳聋及昏厥史。术前1周作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血钾4.6 mmol/L,血钠140mmol/L,血镁1 mmol/L,血钙2.7 mmol/L,氯化物102mmol/L。ECG示窦性心律,心率66次/分,Q-T间期恢复到0.45s。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麻醉用1.3%利多卡因13ml、术中杜氟合剂全量分次静注,补钾1g,持续ECG监测示心律规则。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