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儿童眼睑睫毛及头发阴虱感染.患儿女,3岁.因其家长发现其反复揉眼约1周来诊.检查:双上眼睑睫毛处及头发上有活动的虫体和半透明的白色水滴状物.将虫体和虫卵取下,经鉴定为阴虱的虫体及虫卵.其睑睫毛处经金霉素眼膏治疗1周后复诊睫毛阴虱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红蓝光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IL-2、IL-10和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特应性皮炎患者27例进行红蓝光照射,观察疗效并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因子IL-2、IL-10和IFN-γ浓度的变化。结果:红蓝光治疗总有效率为44.4%。红蓝光照射后与照射前比较,IL-2、IFN-γ升高(P>0.05),IL-10下降(P<0.05)。结论:红蓝光照射对特应性皮炎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可能是红蓝光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不同干预时机与四联疗法在首次根除Hp失败患者补救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舟山市普陀医院消化内科90例Hp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p失败,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30例。其中A组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补救四联疗法干预,B组在补救四联疗法结束后序贯2周复方嗜酸乳杆菌,C组单独采用补救四联疗法干预,比较3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Hp根除率情况。结果:A、B、C 3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86.67%(26/30)、66.67%(20/30),A组和B组临床症状改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0,P<0.05)。治疗后,A组与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33%、13.33%,明显低于C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2,P<0.05)。3组Hp根除率分别为60.00%(18/30)、63.33%(19/30)、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2,...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口服非那雄胺对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时段,应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项(IIEF-5)和男性性欲量表4项(MSF-4)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性功能评估.结果:IIEF-5 和MSF-4 两种表格之间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口服非那雄胺治疗后2 个月,129例患者中有11例(8.53%)出现性功能评分减退,IIEF-5 平均总分较用药前减低;用药后4 个月,IIEF-5 总分分值降至谷底;继续用药后,性功能评分减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IIEF-5 总分逐渐恢复,治疗9 个月后,IIEF-5 平均总分恢复到与治疗前相似的水平.结论:用药后少数患者出现性功能减退,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耐受并恢复.  相似文献   
6.
粟丘疹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角质性囊肿,好发于面部,尤其颊部和眼睑处.泛发性粟丘疹除面部外,可泛发于其他部位,但发生于头皮者较少见,现报告1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5岁.起初在面部有数个粟粒大淡黄色丘疹,无自觉症状,随后发现头皮亦有黄色半米粒大丘疹,数目不断增多,范围扩大,于2011年8月2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幼时曾患"头癣",成年后自愈,遗留数处瘢痕.有雄激素性脱发,30余年来头发逐年减少,家庭其他成员无类似现象.体格检查:除血脂偏高外,其余系统检查均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头皮泛发、散在淡黄色丘疹,针头至半米粒大小,聚集成片互不融合(图1A),触之质较硬,头皮见数处萎缩性陈旧性瘢痕,但黄色丘疹处无瘢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3D培养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毛乳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方法 分离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毛乳头细胞进行3D培养,实验组经双氢睾酮处理,提取总RNA进行扩增,Cy3标记,用NimbleGen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及pathway分析,实时 PCR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显示,有622 个基因有差异性表达,上调基因数359个,下调基因数为263个。其中GO分析显示,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基因出现上调,如CHEK1及Tob1等。促进细胞增殖、参与表皮生长发育的分子表达下调,如BAMBI、EFNA3、Dlx3及UCGC等。实时 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的差异趋势一致。Pathway分析显示,调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富集在首位。 结论 雄激素性秃发发病受多种信号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可能集中在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凋亡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以全身紫红色结节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女,75岁。因全身紫红色结节伴瘙痒10 d就诊。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密集分布大量绿豆至黄豆大紫红色结节,边界清楚,部分融合,按压不褪色,局部皮温不高,无触痛,表面无鳞屑及水疱,部分表面可见溃疡、结痂,皮损分布以四肢为主。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WBC计数30.0×109/L,单核细胞计数5.9×109/L,血小板计数17×109/L,红细胞计数1.8×1012/L,血红蛋白65 g/L。骨髓象示早幼粒细胞比值占1.5%,原始血细胞占4%,原始单核细胞占0%,幼稚单核细胞占6%,成熟单核细胞占10%,成熟淋巴细胞占20.5%。骨髓免疫分型示淋巴细胞占3.12%,粒细胞占58.68%。流式细胞术检查:髓系原始细胞比例增高(2.13%),CD45表达减弱,表型异常;粒系以中幼粒细胞及之后阶段为主;嗜酸性粒细胞易见,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5.81%,比例增高;红系CD71表达减弱。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BCR-A...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 stem cells,ASCs)在D-半乳糖诱导裸鼠皮肤老化的拮抗作用及其对皮肤恢复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抗衰老机制并为临床上抗衰老疗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SPF级裸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D-半乳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半乳糖+ASCs组与D-半乳糖+氨基胍(AG)组,每组10只。对D-半乳糖+PBS组,D-半乳糖+ASCs组和D-半乳糖+AG组的裸鼠的背部进行皮下注射1 000mg/kg D-半乳糖,每天1次,持续8周。2周之后,3组小鼠背部分别注射PBS缓冲液(0.5ml)、ASCs(1×10^6/ml)和AG(100mg/kg),均注射至真皮层,每天1次,4周后处死。取每组皮肤组织,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LISA法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总胶原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水平。通过HE染色和马松染色比较各组皮肤组织真皮层厚度及胶原分布比,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四组裸鼠的体重与模型构建前并无显著差别。对照组裸鼠表现为充满活力,反应敏捷,并且皮肤富有弹性,粪便无明显臭味;衰老小鼠模型皮肤逐渐变弱,变薄,失去弹性,并患有便秘,且排泄物发臭;而经ASCs或AG处理的小鼠裸鼠在处理后情况有所改善。相较于对照组,D-半乳糖+PBS组裸鼠SOD、总胶原蛋白、CD31、VEGF、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水平显著降低,MDA及AGEs表达量显著增加,而通过ASCs或AG处理的裸鼠各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HE及马松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D-半乳糖+PBS组裸鼠真皮层相对较薄,胶原分布比明显降低,而经ASCs或AG处理的裸鼠鼠真皮层有所增厚,胶原分布比显著上升。结论:ASCs移植对D-半乳糖诱发衰老的裸鼠的自由基与糖基化水平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为ASCs的移植抵抗肌肤衰老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头发的生长与毛囊本身和毛囊及毛干所受的外界环境有关.日光引起的头发损伤不仅表现在毛干,还可影响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的毛囊,造成毛母质细胞和毛囊内黑素细胞的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