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与单纯TACE治疗对比,评价多极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将55例经病理、影像学诊断、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确诊的巨块型H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27例,接受TACE联合CT导引下RFA治疗;对照组28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血清AFP、肝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术后1、3个月行增强CT扫描,联合组及对照组术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19%、57.14%(P<0.05)。术后2个月联合组血清AFP值由(413.18±354.70)ng/ml降至(80.16±76.64)ng/ml,对照组由(426.81±385.63)ng/ml降至(161.64±132.89)ng/ml(P<0.05)。联合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有一过性增高,术后2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FA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HCC是安全、有效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CT影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方法对110例经病理及影像随诊证实胸段食管癌转移性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及强化特征进行分析。淋巴结根据美国胸科协会(ATS)的纵隔淋巴结分组标准及颈腹部淋巴结分组标准分为15组,设定淋巴结直径大于1.0 cm为转移淋巴结。结果 110例胸段食管癌中,共观察到231枚转移性淋巴结。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下气管旁组、主肺动脉窗组、隆突下组最多,其次为右上气管旁组、右锁骨上组、胃左动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中上段食管癌注意观察右上气管旁组及右锁骨上组,中下段食管癌注意观察胃左动脉旁组及腹腔干旁组。结论螺旋CT可以准确显示颈胸腹三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为临床分期及选择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0月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的4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MRI及全身PET/CT检查。比较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复发灶、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MRI、PET/CT 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ET/CT检查在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3种检查方法在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癌性肺不张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0例癌性肺不张的CT表现。结果CT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狭窄及阻塞,并能分清狭窄及阻塞的类型,诸如截断状梗阻、鼠尾状阻塞、局限性环行狭窄、锥形阻塞、偏心性狭窄、不规则狭窄、阻闭消失。强化后能够清晰显示肿块的镶嵌征、波浪征、“S”征、不均质强化、毛刺征。结论肿块影或支气管不规则狭窄及阻塞,是诊断癌性肺不张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检查在食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食管癌CT及临床资料。结果65例食管癌CT表现均呈阳性,表现为食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腔内肿块。部分病例侵及周围器官,或伴发肝脏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CT检查可为食管癌的诊断、手术评估及放化治疗跟踪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48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患者均接受了常规CT扫描,5例患者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鼻咽癌病灶表现为鼻咽壁增厚(40例),咽隐窝消失、变平(46例),鼻咽腔充填软组织肿块(8例),颅底骨质破坏(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15例)以及合并肝与肺转移(1例)。CT增强扫描显示鼻咽癌病灶呈轻微强化。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鼻咽癌病灶的部位与范围以及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同时,它能早期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受侵以及淋巴结和远位脏器转移,因此,它在指导临床分期和采取适当的放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短期复查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23例COVID-19患者初诊及短期复查的影像资料及临床特征,总结短期影像表现规律.结果 23例COVID-19患者,初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9例、咳嗽15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22例,淋巴细...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双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其中,单纯性肝动脉化疗栓塞36例(TACE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肝穿注射无水乙醇(PEI)双介入治疗32例(双介入组).全部病例定期做CT复查和AFP测定,观察肿瘤的客观疗效.结果 TACE组肿瘤客观有效率(CR PR)36.1%,AFP下降幅度56.1%,2 a生存率44.4%;双介入组客观有效率65.7%,AFP下降幅度78.6%,2 a生存率62.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优于单纯应用TAC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MRI特征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乳腺DCIS患者分为HER-2阳性组29例,HER-2阴性组24例,比较2组间MRI特征的差异。结果 2组间内部强化特征、微血管征、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形态学、非肿块样强化分布形式、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ER-2阳性组以集群状强化(65.5%)为主,TIC类型以Ⅱ型(48.1%)、Ⅲ型(29.6%)为主,微血管征(89.7%);HER-2阴性组以簇环状强化(50.0%)为主,TIC类型以Ⅱ型(45.8%)、Ⅰ型(54.2%)为主,微血管征(54.2%);集群状强化,微血管征、TIC Ⅲ型3个参数同时具备诊断HER-2阳性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 MRI参数中集群状强化、微血管征及TIC Ⅱ型或Ⅲ型曲线在较大程度上能反映 乳腺DCIS中HER-2表达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提高HER-2阳性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