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过去由于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肉瘤。我科1999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2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0~76岁,平均62.5岁。其中40岁以上23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2.
胰管结石(pancreatic duct stones,PDS)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近年有很多个案报道,但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复习中国近10年的文献资料,探讨胰管结石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nm23-H1基因的表达及突变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PCR(RT-PCR)和逆转录PCR-单链构象多态法(RT-PCR SSCP)对30例肝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中nm23-H1基因 mRNA表达和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 nm23-H1基因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2±0.41、1.30±0.30和1.23±0.39。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和正常组织(P<0.01); 低分化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低于高、中分化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水平(P<0.05);有卫星转移灶和无卫星灶的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未发现nm23-H1 cDNA基因突变。 结论 nm23-H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与肝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nm23-H1基因的异常表达是HCC转移中的频发事件而与基因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myc基因扩增、p16基因变异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整合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分析C-myc基因扩增,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p16基因变异,用PCR法检测整合型HBV-DNA。结论 (1)HCC组外周血、癌和癌旁肝组织中C-myc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8%(14/29)、45%(13/29)和52%(15/29),3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x^2=0.0008,P>0.05,自由度ν=2),但明显高于肝硬化(LC)组外周血和LC组织阳性率[0(0/12)和8%(1/12),P均小于0.05]。(2)29例癌组织中有3例p16基因纯合性缺失,未发现点突变。(3)正常肝、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整合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4/5(2/14)、67%(8/12)和97%(28/29),3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2=29.4345,P<0.01)。结论(1)HCC的发生与C-myc基因扩增密切相关;(2)HCC中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发生频率为10%;(3)HBV-DNA整合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4)对外周血的检测能反映肝细胞(C-myc基因扩增和HBV-DNA整合情况。  相似文献   
7.
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2.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29例肝癌12例慢性肝硬化和14例非肝病病伯肝组织内整合型HBV-DNA前C区进行突变分析。3.结果 肝癌、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整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55%,66.67%和14.2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9.43,P〈0.001),3组整合型HBV-DNA前C区  相似文献   
8.
总结我院近年来直肠癌100例的临床体会,发病年龄与60年代相比,30~40岁者增加4%。有便脓血史者占95%,大便次数增多者占79%,误诊为肠炎、痢疾及痔者占45%,故强调不论年龄大小,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质改变者,均应行直肠指检,或进一步行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对中下段直肠癌,并局部浸润较重者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联合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中国1979~2011年有关胆管乳头状瘤的文献,总结分析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报道胆管乳头状瘤39例,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0岁,高发于50~70岁,74.4%分布于华东地区,17.2%分布于西南地区,以腹痛、黄疸为主要症状。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胆管乳头状瘤主要分布在华东、西南地区,发病率较低,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被误诊,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病有效方法,手术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plen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IMT)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预后良好.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SIMT患者5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0~53岁,平均40.8岁.临床表现及病史:3例查体时B超发现脾占位性病变,另外2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病程最短1d,最长3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