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静脉麻醉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多数为多室模型,能否简化并人工输注,本研究探讨其可行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中上腹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4组,麻醉诱导:P组静注2.5%硫喷妥钠5 mg.kg-1;F组静注芬太尼4 μg*kg-1;D组静注异丙酚3 mg*kg-1;E组静注依托咪酯0.4 mg.kg-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安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及手术切皮无应激反应的MAC(MAC-BAR)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以手术切皮为疼痛刺激方法.异丙酚用3mg.kg-1的诱导剂量加53.8μg.kg-1.min-1连续输注.结果:测得安氟醚MAC为1.609Vol%,MAC-BAR为1.736Vol%,与经典值相对照,异丙酚对安氟醚MAC没有明显影响,但能降低MAC-BAR35.5%.结论:异丙酚镇痛作用很弱或没有镇痛作用,异丙酚应用后不必用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即可阻断循环与内分泌反应,用MAC-BAR作麻醉强度指标,能显著减少或基本消除手术中的心血管及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PCA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院自1997年5月开始采用静脉途径PCA(病人自控镇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着重报告前后两组PCA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我院分别于1997年5月~1998年4月(A组)和1998年5月~1999年10月(B组)先后共施行静脉PCA776例,其中A组310例,B组46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点滴以维持输液通道,外周静脉采用BD公司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采用国产深静脉导管(佛山产)。A组颈内静脉和外周静脉途径分别为196例(63.2%)和114例(36.8%),B组则分别为446例(95.7%)和20例(4.3%)。每例连续使用1~3d(平均2.1d)。  相似文献   
5.
手掌式血气监测仪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肝移植手术中应用了手掌式血气监测仪,为及时调整病人的病理改变,促进病人全身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呼吸末CO2分压(PETCO2)监测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能准确评估控制呼吸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硬膜外阻滞患者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及麻醉平面过高后出现呼吸抑制时如何监测尚缺理想方法。经鼻导管监测PETCO2是否会受上呼吸道死腔气体稀释影响而失去与PaCO2的良好相关性?以及PETCO2与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关系怎样?至今未见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这一问题并对监测中的注意事项作一些探讨。资料和方法选择心肺功能正常的成年硬膜外阻滞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8例,阻滞平面为T3…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麻醉护士尚处于起步阶段,麻醉医生既要履行医生的职责,也要担当麻醉护士的双重角色。我院从2006年7月起对新到医院实习的麻醉专业实习生,先行1周手术室护理技能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麻醉专业临床实习。培训实施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制标识牌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继续观察术后患者病情、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使其由全麻状态逐渐苏醒、由手术室安全回到病房的中转站。我院有手术间30个,麻醉恢复室床单位10张,日手术量100多例,恢复室日收治患者50多例,由于麻醉恢复室患者多、人流动量大、病种较  相似文献   
9.
应用前列腺素E1对9只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犬降压30%,结合心指数下降12.5% ̄13%、肺动脉平均压下降8.9% ̄12%(P〈0.05),动脉血氧分压呈下降趋势,氧利用率上升(P〈0.05)。与8只未降压犬比较,所有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肺功能正常犬在普鲁卡因复合麻醉下用前列腺素E1降压时肺换气功能改变不大,无氧之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小儿全身麻醉(全麻)后肌松拮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将年龄5~7岁患儿80例,性别不限,随机分为A、B、C、D 4组。在全麻结束后,4个成串刺激(TOF)恢复75%时:A组患儿给予阿托品15μg/kg、新斯的明40μg/kg;B组患儿给予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C组患儿给予新斯的明40μg/kg;D组患儿给予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新斯的明40μg/kg。观察患儿心率,心率变异指数(HRI),体温,收缩压(SBP),拔管时间。结果 A组患儿心率明显增加,HRI增加,呼吸浅快,体温升高,烦躁;B组患儿心率增加不明显,呼吸恢复慢,拔管时间延长;C组患儿心率明显减慢,需用阿托品提高心率;D组患儿心率稍减慢,HRI小,呼吸恢复快而平稳,体温正常,患儿安静,与A组比较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复合新斯的明在小儿全麻后残余肌松拮抗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镇静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