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留置针所致血管病理改变及其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确定安全的留置时间,减少血管损伤.方法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第一组8只和第二组9只,取兔双耳的耳背动脉作为实验血管,留置动脉留置针.分别保留至96 h和168 h后,以穿刺点为起点向上沿留置动脉方向取2 cm×1 cm含动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炎症发生率2组分别为46.67%和94.44%,P<0.005(χ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血栓发生率为40%,第二组血栓发生率为55.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留置动脉周围组织炎症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依据临床指征拔除留置针和常规拔除留置针的效果。 方法 2019年3月—7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1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3 6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依据临床指征拔除留置针,对照组常规拔除留置针,比较两组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96 h内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整个留置期间各导管相关并发症(静脉炎、堵管、渗液、怀疑感染)发生的风险,其中静脉炎为主要结局指标,其他并发症为次要结局指标。 结果 共3 64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1 803例,对照组1 839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5±52) h,对照组留置时间为(71±30) h,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6 h内,主要结局指标静脉炎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中除堵管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留置期间,两组主要结局指标静脉炎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中除堵管外,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据临床指征更换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且不会增加静脉炎、渗液及怀疑感染的发生风险,但堵管的发生风险会增大,如根据临床指征拔管,需加强堵管的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h和168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相似文献   
4.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及血管栓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对静脉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荣花  赵改婷  耿少英 《护理研究》2006,20(20):1846-1847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对静脉的损伤情况及拔针后的恢复时间。[方法]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20只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取兔双耳外侧耳缘静脉作为穿刺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mL,每日1次,输完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分别保留72h和168h。两组各输完末次液体拔除导管,7d后取2cm×1cm含静脉血管和耳廓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静脉血管的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机化血栓发生率及重度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内机化血栓发生率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规范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利益相关人群进行访谈,编写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初稿,设计推荐意见专家共识表,通过2轮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见,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共识。结果 该共识总结了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6个方面的最新证据,内容覆盖导管维护的各个环节。结论 该共识条目简单明了、易执行,新增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及标准,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留置针所致血管动脉瘤和血栓的病理改变及其与留置针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的相关性,以确定合适的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减少动脉留置针造成血管损伤的因素.方法 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取兔双耳的中央动脉作为实验血管,置动脉留置针.分别采用不同的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各组均保留至96 h,以穿刺点为起点向上沿留置动脉方向取2 cm×1 cm含穿刺动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 三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0%、65%和55%,第一和第二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6.99,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第二和第三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0.9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0%、40%和35%,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封管次数与动脉瘤产生呈正相关;改变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不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Shwachman综合征即儿童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由Shwachman在1964年首次报道,又称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一种少见的影响多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为1:20000,多数在生后2月~10月发病,慢性腹泻常为首发症状。本病有如下特点: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脂肪泻:出现营养吸收障碍,消瘦,生长发育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静脉条索状改变血管的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拔管指征.方法 将24只大耳健康新西兰白兔的耳缘静脉(48条)随机分为三组,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分别留置72h、120 h和168 h,拔针前评估静脉有无条索状改变;对所有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随着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延长,其静脉条索状改变发生率增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拔除静脉留置针7d后的静脉血管活体标本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触及条索状改变的静脉血管切片均有较大机化血栓且再通呈网状或环状贴在血管内部,造成血管腔变窄或半堵塞,使留置部位静脉血管功能受损甚至失去功能.结论 不应以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作为静脉留置针拔除指征,而应以时间为参考条件基础上,注重局部表现的评估,在患者留置72 h后应每天在输液前、输液后和患者主诉不适时评估血管,在有静脉炎早期表现时,及时拔出静脉留置针,避免静脉发生条索状改变.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取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新西兰健康大耳白兔21只,以兔双耳外侧的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随机分成第1组(n=22)和第2组(n=20),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以10 gtt/min的速度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1次/d.第1组液体输注完毕用肝素盐水封管1次,与下次输液间隔时间为23 h 15 min;第2组在第1次封管后12 h再封管1次,第2次封管与次日输液间隔时间为11 h 15 min.两组均保留72 h,第1组封管3次、第2组封管6次后拔除静脉留置针.以穿刺点为起点取长2 cm、宽1 cm含静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两组血管壁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均分布在血管周围组织;两组血管周围组织炎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基本相同(均P>0.05).结论相同留置时间,增加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可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