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 vs. 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 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相似文献   
2.
3.
腰三针治疗腰椎病:本报道主要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盘突出症.在病位确诊后(有明显压痛点或者X片示),椎盘突出在手法复位后,令患者俯卧,医者双手掌均匀有力的揉按患部5至10分钟后,在患部叩痛点,腰椎旁开0.5寸,用3寸圆利利针血刺2~3寸深,另在对应一侧...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类型,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提供坚固固定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损伤节段的高度,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脊柱脊髓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伴/不伴融合术,以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多见。术中通常采用撑开复位的方式,依靠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纤维环的牵拉力量,间接恢复伤椎的外形和高度。然而,伤椎内被压缩破坏的终板及松质骨,尤其是骨小梁,结构难以恢复,术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形成空腔,一般称为椎体内空隙、“空壳”现象,或“蛋壳样改变”。椎体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导致椎体前中柱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机械力学性能受到破坏,容易导致椎体凹陷、高度丧失及后凸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融合失败、内固定脱落等;此外,伤椎内骨缺损还可引发长期慢性腰背痛,发生率为50%~100%。伤椎内骨缺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矢状面或横断面CT上出现椎体内低密度骨缺损区域,呈类圆形,主要分布在椎体前上方,前柱靠近上终板处,其大小、形态和发生部位略微不同,在不同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患者中均可发生。对于行融合术的病例,由于植骨融合带来长期的坚固固定,骨缺损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对其影响甚微;而对于未行融合的胸腰段骨折,伤椎内骨缺损容易导致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鉴于目前对于胸腰段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的整体认识存在不足和争议,伤椎内骨缺损是否需要处理、如何处理,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胸腰段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相关文献,围绕其危险因素、术后转归及预后、预防和治疗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们门诊部收治一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经用头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病例:宋××,男,42岁,一九九七年五月三日上午来我部诊治。自诉五日前感受热邪,发烧、全身疼痛、口干咽痛,服用感冒药物后好转但未愈。现症发热自汗,身困肌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  相似文献   
6.
项三针为主治疗颈椎病:先用磁国针叩打颈夹脊、颈臂穴、上肢手三阳经,重叩至充血为度。然后用火针在增生椎体旁夹脊穴深而速刺,每周1~2次、关键治法是项三针,即在后发际边沿患侧寻找痛点,天柱穴下O.5~1寸左右为第一针、对例相应为第二针,两针连线中点为第三...  相似文献   
7.
姚洲  黄培培  凃志鹏  赵士贤  叶斌  胡学昱 《骨科》2024,15(3):193-199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描计法、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测量腰椎椎旁肌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依据纳排标准,30例门诊腰椎退变病人入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57.18±10.52)岁(29~74岁),获取其腰椎CT及MRI影像,以L5上终板水平位的椎旁肌(多裂肌和竖脊肌)为研究目标,分别采用MRI联合CT描计法(CT+MRI组)和单纯MRI描计法(单纯MRI组)定义肌肉边界,并选取同一层面水平位的T2抑制像(T2-STIR)作为阳性对照,采用ImageJ软件测量肌肉总面积、功能面积,比较各方法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测量椎旁肌的脂肪替代面积和脂肪浸润率,比较自动获取影像灰度阈值(自动阈值组)与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手动阈值组)对T2加权像上椎旁肌肉脂肪化测量的影响。结果 CT+MRI组的各椎旁肌肉总面积和功能面积均大于单纯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组的椎旁肌总面积、功能面积与阳性对照组相近,单纯MRI组测量结果则明显小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脂肪浸润评估方面,手动阈值组各椎旁肌的功能面积较大、脂肪替代面积较小,所得的脂肪浸润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与手动阈值组更为接近,而与自动阈值组的结果差异较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描计肌肉边界、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能够有效提高椎旁肌肉脂肪浸润评价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