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后引起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13例不同类型的血管病变 ,分1~ 3次注射平阳霉素 4~ 2 4mg ,多次注射者间隔 10~ 12d .在末次注射后 12~ 15d切除治疗后的病变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注射 1次的标本中血管壁增厚 ,管腔变狭窄 ;注射 2次的标本中管腔闭塞 ,管壁失去正常结构 ;注射 3次的标本中管壁结构消失 ,组织纤维化。结论 :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后可引起血管内膜变化 ,致使管腔闭塞 ,从而治愈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循证治疗。方法:针对3例双磷酸盐用药患者出现的拔牙创不愈、牙周肿痛、溢脓等症状,提出临床问题,检索收集并评价相关证据,帮助制订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39篇,结果显示①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致病机制不明;诊断标准普遍参照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临床指南。②治疗方案为早期有骨坏死或暴露而无明显感染时,先行抗感染、镇痛等非手术治疗;感染症状复发时,行局部清创术;出现大段骨坏死或病理性骨折时,行大范围骨切除。③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尚未建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牙槽骨手术前评估。④停药并不能缓解症状和进程,但在清创和牙槽骨手术期间有利于伤口愈合,是否停药由医患双方协商确定。根据以上证据,对3例患者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行局部清创术,随访6~12个月,疗效良好。结论: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近年新出现的疾病。目前致病机制不明,诊断和治疗方法未统一。循证治疗可制定合理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综合序列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方法综合序列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激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或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局部注射鱼肝油酸钠-激光-手术的程序,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187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病变大小对治疗程序作适当的调整,并就治疗后瘤体大小、面部形态、局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87例中治疗效果为优153例,占81.82%;良29例,占15.51%;一般5例,占2.67%,差0。结论采用多方法综合序列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对提高疗效、改善面部形态、维持局部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颧蝶缝作为术中颧骨骨折复位标准的可靠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12~2007-12在我院就诊、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的66 例资料完整的颧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 例中有男性45 例,女性21 例,年龄17~59 岁,平均37.5岁;术后初期(1 月之内)66 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面型.随访6~72 个月,平均22 个月.在66 例患者中得到随访的有62 例(93.9%),失访的有4 例(6.1%).按四级评定,治疗效果I级20 例(占32.3%);Ⅱ级40 例(占64.5%);Ⅲ级1 例(占1.6%);IV级1 例(占1.6%).在Ⅲ和IV级2 例患者中,X线检查1 例为眶外缘与颧弓连线形成的弧度较对侧变小,而颧上颌突与颧弓下缘连线形成的弧度变大;1 例眶外缘外侧的颞部塌陷,颧弓处扁平,颧骨发生外转移位.2 例患者行CT扫描显示颧蝶缝处仍有错位.结论: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以颧蝶缝为复位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复位其他骨折断端,可获得较精准的解剖复位,从而恢复患者三维立体的正常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 81例唇部静脉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 :81例病变分别采用硬化剂注射、Nd :YAG激光治疗、手术切除以及上述方法的联合治疗。结果 :5 8例完全治愈 ,19例基本治愈 ,3例明显改善。结论 :绝大多数唇部静脉畸形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陈旧性骨折可表现为不愈合、延迟愈合或错位愈合,此类患者常伴有口颌功能障碍和颌面部畸形,颌面部陈旧性骨折的防治已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对212例颌面部陈旧性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报道1989~2005年间收治的移植髂骨内复发的成釉细胞瘤3例,其中2例为滤泡型,1例为丛状型,分别于术后第3、4、16年复发。作者建议对一般型成釉细胞瘤同期行骨移植的病例,手术截骨应在病变周围1cm以外进行;术后随访时间应在10a以上。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肥大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方法。方法 :本院 1985~ 1998年收治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 42例 ,作者按其是否伴有下颌升枝、体部增长及其它颅面骨增大将其分为 Ⅰ~Ⅳ 型 ,分别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 ,患侧升枝垂直截骨术搭配健侧升枝矢状劈开术、颏摆正术、颧上颌骨改形术等进行矫治。结果 :术后面形改善满意者78.6%,基本满意19.0%;牙合关系恢复良好者76.2%,基本恢复者19.0%。结论 :Ⅰ、Ⅱ型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Ⅲ、Ⅳ型需同时进行颌骨及其它颅面骨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和梳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发表的相关文章并结合医史探询, 系统总结了中国牙槽外科的发展历程。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是中国牙槽外科发展的起点, 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 但为后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创刊促进了牙槽外科的发展, 研究集中在拔牙方法和拔牙并发症, 牙移植和修复前外科逐渐起步;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 由于国际交流的中断, 牙槽外科的发展几乎停滞;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 改革开放后, 牙槽外科学者开始努力追赶前十年的停滞, 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无显著创新成果诞生;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中, 随着实验医学的兴起, 中国现代牙槽外科的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论文撰写都开始进入科学规范的时代;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是当前的发展阶段, 中国牙槽外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 在技术、临床、基础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逐步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回顾我国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历程, 可见我国老一辈牙槽外科学者的智慧和汗水。然而, 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