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并发症 ,反复咯血者约占5 0 %~ 75 % [1] ,传统治疗为抗感染、使用止血药、体位引流排痰等 ,而手术治疗仅限于病灶局限在 1个肺叶或双侧而病变范围不大者 ,但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者也不宜手术。我科于 1999年 1月~ 12月共收治反复支扩咯血 12例 ,用明胶海绵填塞法介入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病人有反复咯血病史 ,并经X光胸片检查或薄层CT检查证实为支气管扩张症。其中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8~ 6 2岁 ,平均 49岁。 2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但已经系统抗痨治疗…  相似文献   
2.
儿科各种退热疗法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退热药物的退热效果,总结各种措施的副作用及儿科医生首选用药。方法:对210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致861例次高热(>39℃)患儿,分别予不同的退热药物及各自联合物理降温治疗,观察用药1h后的退热效果。结果:安乃近、复方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糖浆与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总有效率分别为78%、76%、81%与89%(χ2为6.81、8.64、3.97,P<0.05)。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显著优于安乃近、复方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糖浆,且不良反应最少,联合物理降温有协同效应。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干预对糖尿病前期病情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筛查出来的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81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吡格列酮15 mg/d,连续12周.干预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FBG、FINS、HOMA-IR、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干预后FBG、FINS、HOMA-IR明显下降[分别为(6.82±0.31)mmol/L比(5.17±0.13)mmol/L、(12.03±4.63)mU/比(9.90±3.85)mU/L、1.24±0.48比0.74±0.44](P<0.05),HOMA-β明显上升(4.20±0.31比4.78±0.33)(P<0.05).两组干预前FBG、FINS、HOMA-IR和HOMA-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吡格列酮组FBG、FINS、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可以减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胰岛索抵抗,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该类人群向糖尿病转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对缓解期哮喘患儿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随访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63例,对照组予以吸入治疗为主的哮喘规范化防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情况、哮喘急性发作情况、肺功能、一氧化氮呼气试验及与哮喘相关的因病缺课和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①两组患儿在随访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高发季节病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儿随访1年时肺功能(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而随访1年FeNO检测结果及哮喘急性发作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病旷课天数及年呼吸道感染次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康复治疗不会诱发哮喘的急性发作,却有助于增强体质、减轻哮喘患儿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及改善哮喘相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效果,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在哮喘规范化防治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而对照组24例以吸入激素等规范化防治为主。评价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最大呼气流量(PEF)、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结果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结果 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治疗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PEF测定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Ch-CACT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治疗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导致病情反复的常见原因为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合并副鼻窦炎及不适当的居室清扫等。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改善哮喘患儿的PEF及Ch-CACT评分,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是一种防治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持久有效的方法。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及合并副鼻窦炎是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谭永强  曹兰芳  沈谨 《临床荟萃》2012,27(7):577-580,584
目的 了解青春期后哮喘患者病情缓解的基本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392例12~26岁的哮喘患者进行有关“青春期前后病情缓解的基本状况”的问卷调查.对与青春期后哮喘缓解有关的因素进行计数资料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2例哮喘患者青春期后病情缓解率为66.6%(261/392),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春期后病情未缓解的哮喘患者哮喘首次发作年龄及末次发作年龄均较缓解组大(均P <0.01).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8岁后哮喘发作仍频繁者(年最多发作6次以上)其病情在青春期后缓解率较低(P<0.01).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越严重(中-重度)的哮喘患者青春期后的缓解率较低,与轻度或无明显鼻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人哮喘急性发作的高发季节在春夏秋季者其在青春期后哮喘病情缓解率较低,与冬季发病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总IgE越高的哮喘患者,青春期后哮喘病情缓解率较低(P<0.05).规范化的吸入激素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哮喘患者在青春期后缓解率较高,与吸入激素组及未规范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运动健身的哮喘患者在青春期后缓解率更高,与不经常运动健身的哮喘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岁后哮喘发作越少、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程度越轻、经过吸入激素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经常运动健身、8岁前年患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及无明显变应原的哮喘患者在青春期后哮喘病情更易缓解(P<0.05).结论 青春期后哮喘患者病情缓解率较高,减轻自身变态反应性炎症程度及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如特异性免疫治疗及运动健身等,能使青春期后哮喘病情的缓解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86例死亡新生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科各年龄段以新生儿期病死率最高,为了尽早发现死亡新生儿的危重症状,更好地指导抢救工作,现将我院1993年9月~2002年8月间住院死亡的86例新生儿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等总结分析如下,并结合文献讨论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患儿血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D-二聚体是衡量血栓性疾病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近年在风湿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价值得到临床肯定。但有关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与D-二聚体的关系国内  相似文献   
9.
谭永强 《临床荟萃》2008,23(17):1269-1270
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故临床针对病因的治疗较为困难,而止咳治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笔者研究了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奥亭止咳露)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我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咳嗽患儿65例,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