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乳腺脓肿常见于哺乳期女性,脓肿一经确诊,需采取手术引流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是行脓肿切开引流,脓腔内填塞纱布,并根据切口引流情况进行换药。传统开放引流手术的治疗时间长,切口愈合缓慢,操作过程中患者疼痛剧烈,治疗费用高,脓肿愈合后手术部位留有明显瘢痕,甚至会导致乳房变形。这些传统手术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及心理伤害。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创伤、减轻患者疼痛、促进伤口愈合以及降低治疗费用,笔者采用乳晕微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乳腺癌等一些人类肿瘤的研究中发现,SOX7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SOX7基因抑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转录过程来完成的,而异常的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则有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的靶向基因Cyclin D1等来发挥其作用,使细胞的异常增生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从而发挥其肿瘤抑制的功能.本文就目前乳腺癌中SOX7基因的作用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β-catenin、Cyclin D1基因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ibulin-2在诊断乳腺基底膜连续性方面的准确性。方法 150例乳腺癌患者的标本经Fibulin-2染色来判断基底膜的连续性,并经过病理科医师进行免疫组化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Fibulin-2在诊断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基底膜连续性方面的准确度分别为89.3%、92.7%,敏感度为90.4%、98.5%,特异度分别为87.5%、81.3%。结论 Fibulin-2对乳腺基底膜连续性的判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因右侧胸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2年,再次发现肿块6个月于2011-01-02入住我科。2年前患者在外院行右侧胸壁肿瘤切除术(具体术式不详),术后病理示右侧胸壁汗腺癌,术后未行进一步治疗。无相关疾病家族史。查体:右侧胸壁可触及一菜花样肿块,约6cm×5cm大小,色黑,表面破溃伴出血,质硬,界欠清,活动度差,触痛明显,伴周围皮肤红肿,皮温不高,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部B超示右侧胸壁低回声肿块,血供丰富。腹部B超示脾稍大,右侧胸壁见53mm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mi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简称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引起甲状旁腺素(parathyrin,PTH)合成与分泌过多,通过其对骨与肾的作用,导致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本病多见于20~50岁成年人,亦可见于儿童与老人,女性多于男性.PHPT是一种好发于白种人的严重内分泌疾病,黄种人中较少见[1],在中国属于少见病,临床上常易误诊.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结石为首发症状就诊的PHPT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Fibulin-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乳腺组织标本35例分为3组:癌旁正常乳腺组(12例)、导管内原位癌组(8例)、浸润性导管癌组(1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ibulin-2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共检测24个乳腺导管,70.8%(17/24)导管周围Fibulin-2呈P级沉积,29.2%(7/24)呈Fd级沉积;导管内原位癌组织标本共检测80个乳腺导管,40.0%(32/80)癌性导管周围呈Fd级沉积,60.0%(48/80)呈Ab级沉积;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12例(80.0%)缺乏乳腺导管结构,且无Fibulin-2表达,3例(20.0%)可见有残缺导管,均呈Ab级沉积.3组Fibulin-2的表达不同,随乳腺癌恶性程度增加,导管周围Fibulin-2的P级沉积率逐渐降低,Ab级沉积率逐渐增高.结论 Fibulin-2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在癌细胞穿透基底膜并发生局部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ibulin-2 in breast cancer.Methods Thirty-five samples of breast,containing normal breast tissue,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In normal breast tissue group,preserved deposition of Fibulin-2 was found in 70.8% (17/24) of breast ducts,and focally disrupted deposition in 29.2% (7/24);in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40.0% (32/80) of ducts had focally disrupted deposition,and the rest had absent deposition;and there was no breast duct structure in 80.0%(12/15)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with absent Fibulin-2 expression,only 20.0% (3/15) had incompleted ducts with absent Fibulin-2 deposition;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Fibulin-2 expression was different in three groups.With the increase of malignancy,preserved deposition of Fibulin-2 around breast ducts was decreased,while absent deposition was increased.Conclusion Fibulin-2 wa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ancer cell penetrating the basement membrane and local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甲基化异常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是一种可用于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法,对86例乳腺癌组织、36例乳腺良性肿瘤的癌旁正常组织及其配对的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进行检测,并结合乳腺癌的主要临床病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86例乳腺癌组织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77.9%(67/86),与其相应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61.6%(53/86),3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血浆中均未检测到Sox17基因异常甲基化。患者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肿瘤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显著相关(r=0.502,P=0.000)。在乳腺癌组织标本中Sox17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肿瘤分期(χ2=6.18,P=0.041)、淋巴结转移(χ2=13.54,P=0.001)显著相关,在血浆标本中,Sox17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肿瘤分期(χ2=27.06,P=0.000)、肿瘤大小(χ2=9.65,P=0.007)及淋巴结转移(χ2=20.80,P=0.000)显著相关,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ER、PR、HER-2/neu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1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血浆中Sox17基因甲基化,是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DNA甲基化是1种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肿瘤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方面,DNA甲基化是1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中组织标本中BRCA1,GSTP1和MGMT这3种与DNA修复功能有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06例配对的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对BRCA1、GSTP1和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乳腺癌组织标本中,BRCA1、GSTP1和MGMT的甲基化频率分别为24.5%(26/106)、29.2%(31/106)和18.9%(20/106),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7.5%(8/106)、11.3%(12/106)和4.7%(5/106)的甲基化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发生甲基化的分别为50.9%(54/106)和19.8%(21/106),每个标本的平均甲基化数分别为0.73和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BRCA1基因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及ER(-)呈显著正相关(P=0.007和0.020);MGMT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6,0.025和0.030);GSTP1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28和0.033);同时有超过1种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较晚的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正相关(P=0.028和0.007)。结论:BRCA1、GSTP1和MGMT基因甲基化状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同时存在多个基因甲基化预示着乳腺癌具有侵袭性表型,联合检测3者的甲基化状况可能对乳腺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