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探讨三段移床法智能跟踪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Smart-prep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简称Smart-Prep CeMRA)在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材料和方法采用GE Signa twin+excite Ⅱ型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6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进行三段移床法Smart-Prep CeMRA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清晰的下肢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造影图像.结论采用Smart-Prep CeMR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图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和软组织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胫骨上端和左侧腰大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的X线、CT或MRI的影像学特征和表现。结果右胫骨上端1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肿块累及软组织。术前术后诊断相符。左侧腰大肌1例表现为膨胀性肿块,中央坏死囊变,边缘厚层强化环壁,术前诊断为脓肿或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均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MFH因成份较复杂常导致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易,MRI辅以CT诊断优于常规X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单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6诊治的14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73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观察组),70例单纯采用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伤椎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复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中段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1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观察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较对照组小,伤椎前缘与中段高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恢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中段、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射量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较单纯采用PVP治疗具有良好的骨折椎体复位效果,但术中需注入更多的骨水泥。  相似文献   
4.
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和解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尿路梗阻性肾周炎的影像学特征、解剖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加深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梗阻性肾炎CTU影像表现,着重观察肾周筋膜毗邻关系和肾周间隙的受累情况及其CT分级.结果:134例梗阻性肾炎中,左侧结石72例,占53.7%,右侧结石55例,占41%,两侧结石7例,占5.3%.肾周筋膜增厚6例,渗出或积液在肾旁前间隙46例,肾周间隙97例,肾旁后间隙54例.肾周受累的CT分级:A级4.5%(6/134).B级17.2%(23/134),C级78.4%(105/134).结论:熟悉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掌握梗阻性肾周炎病理情况下影像学表现,可以预测病变扩散途径和渗出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对比剂在泌尿系水成像(MR urography,MRU)检查前作为胃肠道准备的对比剂的效果性价比.材料和方法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542例分别服用BaSO4、Gd-DTPA、枸橼酸铁铵三种对比剂做胃肠道准备后进行MRU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能显示MRU的整个图像,服用造影剂后产生胃肠道伪影的病例数明显减少.结论由此可见在做MRU检查前作好胃肠道的准备是很重要的.且钆苯酸葡胺的性价比在三者中最优,采用5‰钆苯酸葡胺作为MRU检查前的胃肠道准备对比剂,是较为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MRI心肌灌注及延迟增强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诊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心脏MRI检查,男性4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Y,年龄范围:23-83岁。所有病例先后行FIESTA、心肌首过灌注及心肌延迟扫描检查。结果20例患者表现为首过灌注出现充盈缺损,可见延迟增强;1例患者出现首过充盈缺损,无延迟强化;31例既无首过充盈缺损,也无延迟强化。MRI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75%,准确性为92.31%。结论MRI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扫描及灌注成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比较分析33例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 结果 恶性肿瘤(n=25)与良性病变(n=8)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流量(BF)分别为(408.8794±84.42) ml·min-1·ml-1和(766.621±55.304)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流量明显增高(P=0.0375).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容量(BV)分别为(23.4658±3.989) ml·min-1·ml-1和(56.7256±7.16)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容量明显增高(P=0.0029). 结论 肝脏良恶性病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可帮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32层容积CT灌注成像诊断胰腺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32层容积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对18例胰腺癌患者行常规CT平扫后进行灌注扫描,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并分析各项灌注参数。结果胰腺癌病灶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血容量与正常胰腺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通透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的TDC无明显特征性改变。结论容积CT灌注增强扫描可有效地显示胰腺癌病灶和相对正常胰腺组织,可作为胰腺CT检查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b值情况下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6例肝占位性病变、11例肝硬化病人行CT及MRI平扫加增强,DWI扫描,选取3种b值(300,500,700s/mm2)各扫描1次,测量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的ADC值。同时测量病灶及相同层面的肝右叶无病灶肝实质ADC值,比较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在3种b值时ADC值有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组织ADC值比值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30例,CT或MRI检查肝脏未见异常改变,肝功能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CT和MR、DWI扫描方法同上。应用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7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2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3例,转移瘤10例,胆管细胞癌2例;良性病变51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3例,肝囊肿18例,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3种b值下正常肝脏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b=300时,以1.6×10-3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0.6%和76.9%;b=500时,以1.6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5.0%、78.1%和73.1%;b=700时,以1.41×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0%、77.5%和77.5%;恶性、良性病变病灶ADC/肝脏ADC比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病灶与肝脏ADC的比值小于1.0为阈值,b=300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81.8%和73.6%;b=500时,分别为65.0%、86.1%和78.6%;b=700时,分别为75.0%、94.9%和88.1%。肝脓肿的ADC值变化较大,波动范围0.98~2.61×10-3mm2/s。结论肝脏恶性肿瘤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低于良性病变比值,取b=500,以ADC值1.65×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仍有部分重叠,肝脓肿的ADC值变化差异较大,需结合常规MRI检查及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病的3D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cereb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CMRA)表现及相关MRI改变。方法对照分析316例各期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包括30例DSA与MRA对照分析以及22例治疗前后的MRA对比分析,并比较各种三维重建法的显示效果。结果在缺血性脑病的相应供血动脉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改变,血管信号不均匀或部分丢失,侧枝循环形成,脑血管的普遍动脉硬化表现,甚至MRA表现可为阴性。结论MR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方面效果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狭窄病灶显示两者相符,血管狭窄或闭塞征象较信号缺如或部分丢失征象可靠;部分急性梗塞病例MRA可表现为阴性;大面积陈旧梗塞有动脉硬化表现及相应血管改变。MRA可部分替代DSA或作为术前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