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谭小云  蒲涛  刘计鲁  许轩铭 《浙江医学》2015,37(17):1460-1462,1465
目的 对比分析单节段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皮下引流与深筋膜下引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管减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患者共148例,按术后引流方式不同分成皮下引流组(66例)和深筋膜下(肌层)引流组(82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切口敷料分级、术后置管时间、失血情况、硬脑膜外血肿发生率、切口感染、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天对所有患者切口敷料进行评估分级,皮下引流组切口敷料A级率为87.9%,深筋膜下(肌层)引流组为84.1%,切口敷料C级率皮下引流组为4.5%,深筋膜下(肌层)引流组为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215.10±90.12)ml,置管时间为(28.4±9.8)h;深筋膜下(肌层)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395.47±138.49)ml,置管时间为(52.5±11.3)h,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出院时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均较好。所有患者获得3~28(15.00±8.25)个月随访,均未出现切口血肿、感染、引起神经症状的硬脑膜外血肿、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深筋膜下引流总失血量要多于皮下引流,但两者临床疗效相当,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痛风病变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术中及病理证实为痛风性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前后血尿酸水平、影像学特征及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间隙性跛行,伴或不伴全身其他部位痛风病变及疼痛,血尿酸高低不一,CT检查可见关节突增生破坏,伴或不伴黄韧带钙化,椎管骨性狭窄。术中见关节突关节囊及黄韧带尿酸盐结晶沉着,关节突增生及骨质破坏,椎管显著狭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5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腰腿痛均消失,Barthel指数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果相结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6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腰腿痛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改良 PLIF 和传统 PLIF 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 VAS 评分和 JOA 评分。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良 PLIF组均优于传统 PLIF 组(P <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JOA 评分:两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 JOA 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与传统 PLIF 相同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组织损伤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