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许艳东  李彬  李建全 《海南医学》2016,(9):1498-1500
目的 比较麦默通旋切系统和环乳晕微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普外科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共8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麦默通组和环乳晕微切口组,每组均40例;治疗和疗效分析过程中环乳晕微切口组组资料遗失1例,麦默通组失访1例,两组实际完成研究病例各39例.环乳晕微切口组采用环乳晕微切口术疗法,麦默通组应用麦默通旋切系统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术后瘢痕大小、乳房外观形态、手术时间、术后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和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胸廓平整,未见复发.环乳晕微切口组患者的舒适度为(71.69±7.85)分,低于麦默通组的(85.12±8.90)分,而瘢痕大小为(0.82±0.10)cm,明显高于麦默通组的(0.36±0.05)cm,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皮肤感觉及自我满意均良好,且无乳晕塌陷发生;麦默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71±4.43)min、(4.52±0.55)d和(4.01±0.57)d,均显著高于环乳晕微切口组(P<0.01);环乳晕微切口组患者疼痛和水肿发生率分别为23.08%(9/39)和7.69%(3/39),麦默通组分别为7.69%(3/39)和5.13%(2/3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麦默通旋切系统和环乳晕微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疗效相当,且均未见复发,但麦默通旋切系统疗法在瘢痕大小、舒适度、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环乳晕微切口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GATA结合蛋白3(GATA3)和粘蛋白1(MUC1)在近端胃癌(PGC)和远端胃癌(DG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孝感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1例胃癌患者经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根据肿瘤发生位置将患者分为PGC组(n=62)和DGC组(n=5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ATA3和MUC1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TA3和MUC1在各样本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GATA3、MUCI与PGC和DG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法分析PGC和DGC胃癌组织中GATA3和MUC1表达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GATA3和MUC1表达与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两组胃癌组织中GATA3和MUC1的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两组癌旁组织(P<0.05),且PGC组胃癌组织中GATA3、MUCI的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DGC组胃癌组织(P<0.05);两组胃癌组织中GATA3和MUC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两组胃癌组织中GATA3和MU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膀胱癌相关转录本1(lncRNA BLACAT1)通过靶基因调控膀胱癌细胞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正常膀胱细胞SV-HUC-1及膀胱癌细胞SW780中BLACAT1的表达水平;转染siRNA-NC、siRNA-BLACAT1至SW780细胞, 设为siRNA-NC、siRNA-BLACAT1组, 保留细胞不转染任何质粒设为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CCK-8法检测SW780细胞的增殖情况,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780细胞的凋亡情况, 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qRT-PCR验证lncRNA BLACAT1的靶向基因,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AMBI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LncRNA BLACAT1在膀胱癌细胞SW780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BLACAT1组中lncRNA BLACAT1 mRNA水平均低于siRNA-NC组、NC组(均P<0.05), 而siRNA-NC组中lncRNA BLACAT1 mRNA水平低于NC组(P<0.05);三组SW...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归纳国内外胃内异位脾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孝感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位异位脾患者,并以“胃”、“脾”、“异位”和“异位脾”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相关文献,以“stomach”、“gastric”、“spleen”、“ectopic spleen”和“splenosis”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Pubmed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数据库,并对病例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就诊原因、内镜特点、确诊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43篇,其中13篇有经病理确诊的胃内异位脾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13篇文献共计报道14例患者,结合本文报道1例,共发现15例胃内异位脾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男∶女=1.5∶1.0。患者年龄分布为26~68岁。15例患者均有因脾破裂而行脾切除术史。14例患者异位脾病灶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术前均被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5例经内镜切除或内镜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1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结论 胃内异位脾是一种罕见疾病,患者没有特异性症状,但...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主因:自幼发现右腘窝处肿物约枣样大小,2年前逐渐增大,有轻微外伤史,屈膝受限,无关节交锁。门诊以右腘窝囊肿收住院。查体:站立时于右腘窝处可触及一7cm×5cm大小肿物,质中等,活动度为上下固定,左右稍有活动,边界清,压痛不明显,加压时向右小腿外侧放射痛,X线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肿物呈混合性团块状,CT示腘窝处畸胎瘤。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腓浅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