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高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1].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癌栓,但肝癌伴有胆管癌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癌、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报道肝癌患者合并胆管癌栓的发生率仅为1.2%~9%[2].伴有胆管癌栓的肝癌常发生梗阻性黄疸,该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而未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栓,其术前诊断率低、术中无法进行针对性处理,术后易引起肿瘤肝内复发,使得患者无瘤生存期显著缩短,5年生存率也随之降低[3].因黄疸而入院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诊断上和胆管癌、胆管结石、肝门部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仍有一定难度,近年来可通过磁共振等检查来提高诊断率.累及肝门部的胆管癌栓可同时累及肝尾状叶胆管,使得胆管癌栓的外科切除率显著降低[4,5].目前针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虽有较为统一的治疗标准,但仍未有统一的手术方式.本文将从胆管分级、胆管癌栓的病理特点等方面来探讨几种常见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β上调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克隆形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构建稳定转染pEGFP-N1-NGF的QBC939细胞,上调神经生长因子-β的表达(高表达组),转染pEGFP-N1-NC组的QBC939细胞作为对照组。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转染效果,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在450nm波长下,24小时测得对照组QBC939细胞的吸光度值为0.409±0.014,高表达组细胞的吸光度值为0.691±0.029;48小时测得对照组QBC939细胞的吸光度值为1.612±0.044,高表达组细胞的吸光度值为2.033±0.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倍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直径大于500um的单细胞克隆数比例为10%,高表达组直径大于500um的单细胞克隆数比例为24%,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S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15.643±0.693)%,高表达组S期细胞数所占比例为(40.193±1.671)%,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5.76±0.97)%,高表达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8.82±0.9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调神经生长因子-β能够增强QBC939细胞的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能够促进细胞进入S期,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转移与复发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肿瘤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预防肿瘤的转移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常需要构建动物肿瘤模型以及肿瘤转移模型来模拟人肿瘤体内转移的过程。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比不同种属动物特性、细胞株特点,分析常见转移瘤动物模型制模过程中具体方法学比较,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后,根据检测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常用于转移瘤模型构建的实验动物为啮齿类动物,主要包括遗传背景明确的裸小鼠及大鼠;实验细胞的选择主要根据实验所需,构建不同的肿瘤转移瘤模型来选择不同特征的细胞株;细胞接种方式根据接种部位不同分为原位接种和异位接种,根据移植物分为细胞悬液和组织块移植;实验结果评价需要同时对原接种部位肿瘤灶和转移灶进行检测,检测手段分为传统检测方法和现代科技的检测方式,检测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检测进行结合,综合多种检测手段和评价方式,获得最为理想的转移瘤模型评价结果。通过构建实验动物模型可模拟人体内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过程,多种实验动物可用于肿瘤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最常用的为遗传背景明确的啮齿类动物;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需要了解每个步骤中的细节问题;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可通过传统检测方式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多方面评价。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动员自身或移植外来的骨髓来源肝干细胞可促进肝再生,但是,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前,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采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干细胞方向分化,将这些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是否具有成瘤性。 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白蛋白、甲胎蛋白及细胞角皮素18在诱导后细胞的表达;以糖原染色及尿素合成检测细胞功能。 将培养14 d的大鼠骨髓来源肝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局部有无新生物形成。 结果与结论:用含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 d后出现细胞集落,细胞为圆形;7 d后集落变大,其周围开始出现多角形细胞;培养14 d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排列成铺路石样,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这些细胞表达角皮素18、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糖原染色显示细胞内有糖原颗粒;培养第12~15天的培养液中尿素氮浓度逐渐升高。经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的肝干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0 d后局部未见新生物形成,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果提示用体积分数5%淤胆血清培养基诱导的大鼠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可能无成瘤性。  相似文献   
6.
肝切除是目前为止能使肝癌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最主要治疗手段。为了避免肝功能衰竭,必须保证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拥有足够的剩余肝体积。我国较多肝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其肿瘤体积巨大,如按常规方法切除肿瘤则剩余正常肝组织过少而不足以维持其功能,患者往往失去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外科新技术,即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为此类肝癌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中国分期、UICC/AJCC的TNM分期及意大利肿瘤计划(CLIP)3个不同分期系统对晚期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中国分期、TNM分期和CLIP评分系统进行分期或评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3个分期系统对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8例,女7例;中位年龄47岁;总体中位生存期7个月。中国分期:ⅡB期25例,SA期30例;TNM分期:SA期39例,SB期5例,ⅣA期7例,ⅣB期4例;CLIP评分:0~1分16例,2~3分26例,≥4分13例。Log-rank检验提示,不同中国分期间及不同TNM分期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CLIP评分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ROC曲线结果提示,在预测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中国分期优于TNM分期,TNM分期优于CLIP评分。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在3个分期系统中,中国分期对伴浸润转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最好,可考虑将其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YY1在肝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并揭示其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GEO及ICGC公共数据库中肝癌组织中YY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在本院收集的肝癌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实验验证。采用CCK-8、Edu染色及克隆形成实验探讨YY1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探讨YY1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基因共表达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探讨YY1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分析TCGA-LIHC、GSE14520、GSE25097及ICGC-LIRI-JP肝细胞癌转录组数据,结果显示YY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高表达YY1预示更短的总体生存;YY1表达与患者的肿瘤体积、肿瘤分期及肿瘤病理学分级正相关。免疫组化验证实验中证实肝癌组织YY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敲降YY1表达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降低,而过表达YY1后,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则显著增加。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高表达YY1的患者中与肿瘤进展相关信号通路高度富集,共表达基因及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YY1与FKBP3、RBBP7、H2AFV、H2AFZ、ACTL6A、PAXIP1、NCOA6、SUZ12等8个共表达基因存在高度可信的相互作用网络。结论YY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发挥癌基因作用,可能与其促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有关;YY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能指示总体生存,可作为潜在的肝癌生物标志物及药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低,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35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情况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01-01至2019-08-27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治的35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2010版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标准,分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瘤3例,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5例,继发性神经内分泌瘤G2级4例,继发性神经内分泌癌23例。12例患者接受肝切除手术,3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5例接受全身化疗,7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无水酒精消融、舒尼替尼或奥曲肽治疗等。所有患者均接受长期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日期,28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生存,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结论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罕见的异质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2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个月余”于2018年8月10日收入我科。患者3个月前体检时发现甲胎蛋白升高,行上腹部MRI检查提示肝占位,考虑为血管瘤,未予特殊治疗。2周前,患者于外院复查甲胎蛋白>1210μg/L,行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由肝右动脉供血,考虑为肝癌,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乙肝病毒携带史42年,未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余既往史及个人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