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结直肠癌手术后肠梗阻的原因。方法:对手术探查的68例胃癌、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良、恶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在发生时间、病理、临床表现及癌胚抗原(CEA)的特点。结果:良、恶性肠梗阻分别占55.9%(38/68)和44.1%(30/68)。76.3%(29/38)的良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恶性肠梗阻83.3%(25/30)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肿瘤分化较差、分期较晚者更多发生恶性肠梗阻(P〈0.05);良性肠梗阻更多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且血清CEA平均水平和阳性率较恶性肠梗阻低(P〈0.05)。结论:胃癌、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肠梗阻可根据初次手术时间结合临床特点、原发肿瘤病理及CEA大致判断为良、恶性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
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在我科行根治性手术的2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局部复发与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以及局部复发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局部复发率为10.00%(26/260)。局部复发与大体类型(X^2=11.682,P=0.003)及组织学分型(X^2=14.374,P=0.002)相关,与性别(X^2=2.122,P=0.145)、年龄(X^2=0.285,P=0.593)、肿瘤大小(X^2=3.475,P=0.176)、肿瘤侵犯肠腔周径(X^2=0.647,P=0.421)、浸润程度(X^2=1.777,P=0.620)、淋巴结转移状态(X^2=0.298,P=0.585)、手术方式(X^2=1.548,P=0.213)和Duke’s分期(X^2=3.203,P=0.202)无关。LifeTable分析显示无局部复发组5年生存率为75.36%,局部复发组5年生存率为6.31%,两组差异有极高度统计学意义(u=49.18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大体类型(OR=2.642)和局部复发(OR=4.597),结论: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分型,局部复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肿瘤大体类型和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鸦胆子油乳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慕明  吴晓  庄业忠 《西部医学》2010,22(11):2068-2069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在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将96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6例,采用FOLFOX方案,包括FOLFOX4和mFOLFOX6。治疗组40例,采用FOLFOX方案联合应用鸦胆子油乳。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恶心呕吐和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与39.3%,22.5%与44.6%。且对照组有4例白细胞重度下降,发生率为7.1%。其余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鸦胆子油乳能减轻辅助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能力,且自身毒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曲肽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我科58例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予奥曲肽(0.2mg,皮下注射,每8小时一次),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缓解率(完全缓解+好转)为93.9%,对照组则为68%,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出现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早;能更好地纠正电解质失衡;治疗后的胃肠减压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腹围减少比对照组明显。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曲肽治疗肠梗阻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各型肠梗阻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防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0月行低位直肠癌(距肛缘≤7cm)保肛手术15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0·09%(17/155),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0例,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术7例。结果提示,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思他宁在不能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将6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所致肠梗阻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和思他宁治疗组32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思他宁(每天6mg静脉滴注,维持24h)3~12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腹痛、腹胀缓解率分别为84.4%、57.6%(P<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比率分别为62.1%、25.0%(P<0.01);胃肠平均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16±158)ml/d、(522±184)ml/d(P<0.001),81.3%的患者腹部平片显示肠管积气积液减少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KPS分值分别为57±7、45±9(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思他宁治疗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肠梗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同步治疗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例行术前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T3~4/N+)病人。术前放疗量1.8-2.0Gy/(25f·5w),总量45—50Gy。放疗期间同时服用卡培他滨1650mg/(m^2·d)。放化疗结束后5—8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结果治疗前临床分期:ⅡB期5例,ⅢB期22例,ⅢC期9例。经放化疗后,pCR4例,PR21例,SD11例。PR+CR共25例,占69.4%。手术后病理分期:0期4例,Ⅰ期5例,ⅡA期5例,ⅡB期8例,ⅢA期1例,ⅢB期6例,ⅢC期7例。23例行保肛手术,其中11例行末段回肠预防造口。出现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率17.4%。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同步治疗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可达到术前肿瘤降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降低肿瘤局部复发。对保肛手术,建议行末段回肠预防造口。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100例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患者(T3/T4或N+),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研究组)及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手术、化疗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至2015年12月,研究组有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对照组3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7.7个月。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T、N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经新辅助化疗后T、N分期降期明显,PR38例(76%),SD11例(22%),PD1例(2%),新辅助化疗期间无3°以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常见的1°~2°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1例/42%)、粒细胞降低(4例/8%)及血小板降低(2例/4%)。术后T分期、N分期、阳性淋巴结数及TNM分期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及腹腔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1.5个月后(6~68个月),两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44.9%及33.6%(P=0.041)。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1.0%及41.6%(P=0.033)。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对局部晚期可切除的结肠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病人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影响。方法 随访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治疗286例低位直肠癌,对保肛手术(SPO)与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指标、存活率和局部复发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保肛手术组160例,术后局部复发率10%,生存期24.4个月,5年存活率为61.6%;经腹会阴切除术(APR)组126例,术后局部复发率13.5%,生存期33,2个月,5年存活率为68.8%,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2)。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不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的生存和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的2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1·2%(107/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性别无关(2=0·007,P=0·934),和年龄(2=5·011,P=0·025)、肿瘤大小(2=8·281,P=0·016)、肿瘤侵犯肠管周径(2=6·084,P=0·014)、大体类型(2=55·797,P=0·000)、肿瘤浸润程度(2=13·076,P=0·004)以及组织学分型(2=23·158,P=0·000)有关;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大体类型(OR=6·385)、组织学分型(OR=6·108)和浸润程度(OR=5·831);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危险性最高为大体类型。结论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肿瘤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分型,其中大体类型的危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