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就腹主动脉瘤而言,腔内修复术已成为开放手术以外的另一种成功的手术方式。然而,由于解剖学方面的限制使其并不能用于治疗所有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据估计,大约有40%的腹主动脉瘤并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皮下隧道器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该科共完成480例腔镜甲状腺手术,其中315例采用该科自主设计的皮下隧道器分离胸前区皮下,另外165例应用穿刺棒分离皮下,建立皮下隧道。结果应用该科自主设计的皮肤隧道器,与穿刺棒相比,建立胸前区皮下隧道,在对比隧道开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科自主设计的皮下隧道器建立皮下隧道,具有耗时短,出血少,并发症少,建立皮下隧道的层面、腔隙的大小易于把握,进行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更为便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访85例经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体会。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获取患者主动脉夹层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直视下对所有患者行腔内修复,按照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5.3%(81/85),临床成功率为91.8%(78/8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8例,均为急性期手术死亡,无慢性期死亡病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慢性期患者高(38.2%比13.3%,P<0.05)。左锁骨下动脉完全封闭13例,部分封闭2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41例患者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腹主动脉段假腔内血栓化不明显。其余不存在远端破口者在随访过程中腹主动脉段无新发破口出现。结论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在慢性期,腔内修复均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慢性期行腔内修复较急性期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右侧椎动脉通畅且颅内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可以直接行左锁骨下动脉封闭,不必先期或一期行颈动脉旁路手术,如果术后出现不能缓解的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并确定是由于左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可行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对于腹主动脉段存在远端破口而又未覆盖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处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Ⅰ型马德龙病的围手术期处理要点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Ⅰ型马德龙病进行经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2.1)岁,年龄范围42~53岁;均有长期大量饮用白酒史。所有患者均采用分次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次数为(2.5±0.5)次;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随访0.5~10年,平均(5.4±0.3)年;其中1例术后复发,予再次手术切除。 结论手术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短期手术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外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低位领式切口择区性保留颈丛颈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9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实施领式切口择区性保留颈丛颈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相比L型切口,低位领式切口术后瘢痕增生较轻,更加美观,患者术后牵拉感不明显,患者满意度较高(92.9%);术后患者无耳部、肩部感觉异常(97.6%);颈部淋巴结转移Ⅵ区(81.8%),Ⅳ区(61.0%),Ⅲ区(60.3%),Ⅱ区(41.5%),ⅤB区(8.2%)。术后随访6~72个月无复发。 结论对于颈侧区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没有ⅤA区转移或淋巴结明显外侵的首次手术患者,低位领式切口择区性保留颈丛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搜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cN0 PTMC患者300例,根据其是否实施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未清扫组(147例)和清扫组(153例)2组,分析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淋巴漏及手术死亡发生。清扫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9例(38.6%)。未清扫组随访(83.0±20.7)个月,清扫组随访(79.5±26.2)个月(t=1.283,P=0.203)。随访期间,2组均无骨转移、肺转移等远处转移发生;未清扫组有5例复发,清扫组有1例复发,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8,P=0.089);2组患者无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109)。清扫组患者的包膜侵犯率(P=0.026)、钙化率(P<0.001)、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发病率(P=0.013)、手足麻木发病率(P<0.001)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OR=24.57,P<0.001)、肿瘤直径>5 mm(OR=5.46,P=0.019)及包膜侵犯(OR=9.42,P=0.002)是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本研究结果看,单纯甲状腺切除治疗cN0 PTMC是安全的,但对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变化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对肿瘤直径>5 mm、多灶、有包膜侵犯的cN0 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施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而不能将所有患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获取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分4组对其进行诱导分化:(1)EPO组;(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3)EPO+bFGF+VEGF组;(4)DMEM培养液对照组。诱导前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31、CD34、CD44,免疫细胞化学鉴定vWF抗体。结果 EPO组、bFGF+VEGF组及EPO+bFGF+VEGF组诱导MSCs后的细胞CD31、CD34表达率升高,CD29、CD44表达率降低,vWF抗体阳性。结论 EPO可以诱导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但联合bFGF、VEGF并不能进一步促进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