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覃建朴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4):354-354,356
带锁髓内钉技术自从应用以来,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重视.其具有适应症广、手术创口小、对骨折环境干扰小、固定可靠、应力遮挡小及骨折合率高等优点.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5年3月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9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后路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全内镜(Full Endoscopic,FE)技术取除突出髓核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经临床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腰4/5节段35例、腰5骶1节段51例.采用后路全内镜技术取出突出髓核组织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后腰痛及腿痛缓解情况、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评估恢复效果.手术前后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腿痛及日常工作与生活情况.结果 8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下床时间8 ~ 12h,平均10 h;术后住院时间为2~4d,平均3d;术后2周恢复非体力劳动的工作.84例患者均无神经根、硬膜损伤及其它手术并发症发生,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另2例患者改开放手术.结论 采取后路全内镜下技术取出突出髓核组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充分、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体现了外科微创手术有的放矢、立竿见影的确切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与开放式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开放组)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6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6例,微创组31例,男23例,女8例;开放组35例,男25例,女10例。整理分析两组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比、受伤机制、伤椎分布、Denis分型、ASIA分级及术前VAS评分)、术后及各阶段随访的影像学参数(伤椎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神经损伤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微创组随访26.58±5.98(14~38)个月,开放组为27.09±6.73(16~44)个月(P0.05)。两组手术时间、植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359.68±159.22ml vs 514.86±246.09ml)、自体血回输(7 vs 17例)、止痛药使用(12 vs 23例)、住院时间(9.48±2.72d vs 11.51±3.27d)及术后1周VAS评分(3.77±1.28 vs 4.97±1.44分)微创组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分别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严重椎管狭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术式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微创术式在减少手术创伤、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左氧氟沙星软膏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hEGF)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压疮患者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软膏联合rhEGF治疗;对照组仅采用rhEGF治疗,观察、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软膏联合rhEGF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压疮具有协同作用,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刘毅  覃建朴  洪蒿 《贵州医药》2004,28(9):832-832
现代交通事故和体育运动所致创伤13益增多,膝部创伤的病人也随之增多。由于膝部创伤后早期影像学检查很难及时判断关节的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我院骨科自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28例早期膝部损伤的病人,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后随访6~36个月,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骶髂关节对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生骨折脱位后如复位固定不佳可继发下肢不等长、畸形、骶髂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是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合并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胰腺为高免疫原性器官,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胰腺移植成功的关键。 目的: 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纳入2005-01/2009-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的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胰液引流均采用空肠引流方式。术后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麦考酚酸+激素,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回顾性分析以上9例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 结果与结论: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除1例早期死亡外,其余8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为(11.5±3.5) d,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4±6.3) d。8例患者随访4~50个月期间,共有4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1例在接受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后家属放弃治疗,其余3例患者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逆转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移植胰腺排斥。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采用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骨科松质骨区手术中有较多红骨髓随术区出血而浪费丢失。目的:分析从脊柱手术出血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收集血液时间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入选3例腰椎退变不稳和1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30岁4例、30~40岁5例、40~50岁5例、50~60岁2例,64岁1例、65岁1例、67岁1例,均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中手锥钻开椎弓根拔出手锥后立即收集0~5min时段的钉道出血标本4例各5mL,用于细胞鉴定。另15例拔出手锥后0~5min、5~10min、10~15min3个时段,取椎骨出血标本各5mL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3d后全量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苏木精原位染色并计数。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显示贴壁细胞细胞膜抗原CD34、CD14表达阴性,CD44、CD29表达阳性。0~5min时间段的椎骨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为262.47±172.20,5min以后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极少甚至没有。0~5min时间段组血液标本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局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突出椎间盘切除术(PTED)患者共36例,根据患者对麻醉的选择分为A、B两组,A组18例选择局麻、B组18例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术后行患者疗效满意情况评价即ODI及VAS评分,术中疼痛感受分: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无疼痛及轻度疼痛为麻醉满意,中、重度疼痛为麻醉不满意。结果 A组中2例因术中不能耐受疼痛而改硬膜外麻醉,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疼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A、B两组术前、术后3月ODI评分与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选择何种麻醉下完成PTED,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临床操作经验及应变处理能力密切相关。但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可避免或减少患者术中疼痛等不适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骨科松质骨区手术中有较多红骨髓随术区出血而浪费丢失。 目的:分析从脊柱手术出血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收集血液时间和年龄的关系。 方法:入选3 例腰椎退变不稳和1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30岁 4例、30~40岁 5例、40~50岁5例、50~60岁 2例,64岁1例、65岁1例、67岁1例,均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中手锥钻开椎弓根拔出手锥后立即收集0~5 min时段的钉道出血标本4例各5 mL,用于细胞鉴定。另15例拔出手锥后0~5 min、5~10 min、10~15 min 3个时段,取椎骨出血标本各5 mL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3 d后全量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苏木精原位染色并计数。 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显示贴壁细胞细胞膜抗原CD34、CD14表达阴性,CD44、CD29表达阳性。0~5 min时间段的椎骨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为262.47±172.20,5 min以后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极少甚至没有。0~5 min时间段组血液标本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