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留学生不仅在文化背景、生活学习习惯、教育经历等方面与国内学生存在差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本文总结留学生实习带教经验,找出留学生在儿童骨科临床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听取留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合理组建带教队伍,改革教学方式等手段,完善儿童骨科实习带教方案,提高留学生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儿童开放性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9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筛选同期的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比较两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入院后及早静脉滴...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6.5岁.因"发现左外踝肿块3年伴逐渐增大6个月"入院.3年前患儿左侧外踝处有一肿块,较小,无明显疼痛,踝关节活动无受限,未予处理.半年来肿块渐增大,踝关节渐出现畸形(图1),背伸受限,穿鞋时有不适感,来院治疗.专科体检:左外踝肿块明显,大小约4 cm×4 cm,边界不清,皮肤色泽正常,无发红,无压痛,肿块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无活动度;左踝关节内翻10°,背伸活动消失,跖屈10°,被动牵伸时疼痛不适.X线片检查示:距骨外上方可见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未见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患儿18例,采用有限小切口2-3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单髋人字石膏固定,随访9-30个月,对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部疼痛程度及局部切口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功能评价按美国骨科协会(AAOS)的诊断标准,优良率在95%以上,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结论可吸收棒是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尤其对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儿童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比较分析可吸收棒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并有完善临床资料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46例,其中29例(A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7例(B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根据Hardacre标准判断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用时、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综合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A组:优22例(75.86%)、良7例、差0例;B组:优15例(88.24%)、良2例、差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迟发性尺神经炎、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折不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较克氏针固定方法,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从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术式亦无明显差异,但从住院时间上看,可吸收棒有着一定的术式优势。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目前对GartlandⅠ、Ⅲ型骨折治疗意见比较统一,但对Ⅱ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争议,有学者偏向闭合复位石膏固定[1],也有一些学者提倡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2],我们采用后者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胫骨骨折75例。结果70例获随访,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针道感染、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5例双下肢轻度不等长,约0.5-1.0 cm,步态无明显跛行,膝、踝关节功能无受限。根据Johner-Wruh评价标准,优良率95.7%。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功能恢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13例(14侧肢体),男10例、女3例;年龄2~7岁,平均3.5岁.前臂旋前畸形50°~90°,平均82.1°.患侧手不能完成端碗进食、护理个人卫生、转动球形门把手、开锁、伸手接物等日常动作,手臂外观异常.均行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取肘后Boyd切口,松解尺桡骨近端骨间膜,融合部截骨短缩0.5 cm,旋转前臂至中立位或旋后10°~20°位对合截骨端,以克氏针固定.8~16周截骨端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 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后前臂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后10°~20°位,前臂旋前畸形平均矫正90.7°.未出现前臂缺血性挛缩及切口感染,截骨处愈合顺利.术后患肢外观改善,患儿可完成端碗进食、护理个人卫生等日常动作,生活质量改善,家属和患儿对手术效果满意.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8个月,矫正角度无丢失.结论 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能够改善外观和患肢功能,术后肢体发生缺血挛缩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的DDH的MRI表现。根据Dunn标准将63例DDH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观察影响DDH复位的因素(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圆韧带、髂腰肌)。结果:正常髋关节数共为53个,脱位髋关节数共为73个,其中Ⅰ型30个、Ⅱ型20个、Ⅲ型23个。Ⅱ型和Ⅲ型脱位髋关节中观察到盂唇内翻外翻、圆韧带粗大、髂腰肌挛缩、关节积液、脂肪增生等病理变化。MRI对病变盂唇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0.9%、75.0%、88.0%、50.0%、72.1%(Kappa值为0.3986);对圆韧带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60.0%、66.7%、71.4%、54.5%、62.7%(Kappa值为0.2586);对髂腰肌挛缩的显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0.0%、91.3%、88.9%、84.0、86.0%(Kappa值为0.7177),对关节积液及脂肪增生显示的符合率为100%。结论:MRI能较准确地显示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病变、髂腰肌挛缩,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刘亚  郭志雄  甄允方  袁泉文  戴进 《骨科》2021,12(4):317-322
目的 分析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例特点,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例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9个月~15岁,平均8.8岁;左侧9例,右侧3例.7例无诱因,5例有外伤史.就诊前病程大于1周7例(58.3%),12例就诊时均有足跟疼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