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新的肝胆管结石分型在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并行PTCSL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58例,年龄(62±14)岁,年龄范围15~86岁。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所示结石位置分为:Ⅰ型即中央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105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情况登记表、ERAS术后下床活动登记表、术后肠功能恢复记录表登记相关资料,无线智能手环记录术后活动量,术前采用肿瘤患者功能状态评分表评价患者功能状态、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价患者情绪状况。结果:105例患者中60例为48 h内通气,首次通气时间平均(37.10±10.16)h;48 h后通气45例,首次通气时间平均(57.62±7.00)h;48 h内及48 h后首次通气患者的活动量[(484.23±137.34)步vs.(334.00±97.87)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ERAS胃癌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首次通气的主要因素:手术方式(β=0.820,OR=2.271,P0.05)、患者术后活动量(β=-0.048,OR=0.953,P0.01)、术前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确保患者术前处于良好的机体条件,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ERAS联合机器人微创手术应用于胃癌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应激,加速首次通气;术后患者适当增加活动量会促进首次通气,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介绍达芬奇机器人联合折刀位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abdominoporinal resection,APR)(Miles手术)的临床经验,确定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15例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行APR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此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190 min,平均(164.5 ± 20.4)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8.5 ± 9.4)ml;清扫淋巴结10~18枚,平均(14.7 ± 3.7)枚;造口排气时间4~40 h,平均(18.4 ± 10.7)h;首次排尿时间6~32 h,平均(13.3 ± 6.7)h;术后住院时间4~16 d,平均(6.6 ± 3.1) d。患者术后随访4~8周,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 结论机器人联合折刀位行APR安全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护性造口应用于机器人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达芬奇机器人保肛手术,根据是否行末端回肠保护性造口分为造口组(n=60)与非造口组(n=5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化疗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非造口组相比,造口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首次化疗时间提前,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康复外科联合达芬奇机器人行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时,应用保护性造口可加快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组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1]. 相关研究表明,胃间质瘤占GIST的52% ~58%,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胃间质瘤以手术为主[2].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胃镜、腹腔镜、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目前少有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胃间质瘤的报道,现将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7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微创组(n=43)与开腹组(n=24),分析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两组肿瘤多位于胃底,微创组占60.47%(26/43),开腹组占58.33%(14/24);肿瘤直径平均(4.06±2.28)cm与(3.90±2.82)cm。两组术中出血量[(33.61±23.51)ml vs.(137.08±40.24)ml]、术后住院时间[(7.00±3.38)d vs.(11.87±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出现1例胃排空障碍。术后均至少随访1年,中位随访44个月,微创组中1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技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出血少、康复快的优点,胃间质瘤位于贲门口、幽门口等特殊位置时更具优势,与开腹手术相比,对术后远期生存无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