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排泄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 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为9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干预组(DP组,44例)和磺酰脲类药物干预组(DS组,46例),分别加用吡格列酮和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周,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尿白蛋白/肌酐(Alb/Cr)和尿ICAM-1/Cr比值。结果 (1)基础状态时,DP组和DS组FBG、HbA1c水平及尿Alb/Cr和ICAM-1/Cr比值均高于NC组(P<0.01),但DP组和DS组间上述各相关差异无统计差异(P>0.05);(2)治疗后,DP组和DS组FBG及GHbA1c水平较基线值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DP组尿Alb/C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而DS组尿Alb/Cr水平仅轻度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4)治疗后,DP组尿ICAM-1/Cr明显下降(P<0.01),DS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意义(P>0.05);与DS组比较,治疗后DP组尿ICAM-1/Cr水平显著降低(P<0.05);5)DP组和DS组患者尿ICAM-1/Cr水平与尿Alb/Cr水平呈正相关(r=0.705,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尿ICAM-1的排泄,减轻肾组织局部增强的炎性反应,对糖尿病患者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螺内酯(SPI)对醛固酮(ALD)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氧化应激和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M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ALD组(10-7mol/L)、SPI 1组(ALD+SPI 10-7mol/L)、SPI2组(ALD+SPI 10-8mol/L)和SPI 3组(ALD+SPI 10-9mol/L)。以流式细胞仪法检测MCs内活性氧(ROS)水平。RT-PCR法检测NF-κB、MCP-1、醛固酮合成酶(CYP11B 2)、醛固酮受体(MR)和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 2)的mRNA表达。结果①MCs表达CYP11B 2、MR和11β-HSD 2 mRNA。②与NG组比较,ALD刺激MCs 48 h后,细胞内ROS水平、NF-κB及MCP-1 mRNA表达明显增加。③SPI干预48 h后,与ALD组相比较,SPI 1组、SPI 2组、SPI 3组细胞内ROS水平、NF-κB及MCP-1 mRNA表达明显减少,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④相关分析显示MCs内ROS水平与NF-κB 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NF-κBmRNA和MCP-1 mRNA表达量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PI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ALD诱导的MCs氧化应激,减少NF-κB和MCP-1的表达,该作用可能与其肾脏保护作用部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螺内酯体外培养大鼠系膜细胞.以RT-PCR检测PAI-1、醛固酮受体(MR)和保护其配体特异性的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的mR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PAI-1蛋白的浓度.结果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MR和11β-HSD2 mRNA;高糖刺激系膜细胞后PAI-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培养上清液蛋白浓度增加,加入螺内酯干预后系膜细胞PAI-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且随螺内酯浓度增大,作用更明显.结论 螺内酯可能通过降低高糖对系膜细胞PAI-1表达的刺激作用而发挥其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螺内酯(Spi)对醛固酮(Ald)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MCs)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MCs,分组如下:NG组(葡萄糖浓度5.6 mmol/L),Ald组(Ald 10-7 mol/L),A组(Spi 10-7 mol/L + Ald 10-7...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影响,并讨论其机制。方法试验分组:10%小牛血清MEM(含糖5.6 mmol/L,未加其他刺激因素)为对照组(C组);A1组、A2组和A3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不同浓度AngⅡ(10-9mol/L、10-7mol/L和10-5mol/L)。培养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和细胞上清液,RT-PCR检测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mRNA表达,采用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MCP-1蛋白的浓度。结果①肾小球系膜细胞可表达及合成MCP-1;②与C组比较,A1组、A2组和A3组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mRNA表达增强(P〈0.01);③与C组比较,A1组、A2组和A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MCP-1浓度明显增高(P〈0.01);④与A1组比较,A2和A3组系膜细胞MCP-1mRNA明显增强,上清液MCP-1浓度显著升高(P〈0.01),其中以A2组最明显。结论 AngⅡ可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MCP-1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增加,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醛固酮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MCs,设正常对照组、醛固酮(10-7 mol/L)刺激组、不同浓度螺内酯(10-7、10-8、10-9mol/L)干预组.以2',7'-二氯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为细胞内H2O2的荧光探针标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系膜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醛固酮刺激系膜细胞48 h后,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增加,上清液中MDA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螺内酯干预可明显抑制醛固酮刺激下的系膜细胞的上述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螺内酯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大鼠MCs氧化应激,该作用可能是其肾脏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学玲  董崇周 《河北医药》2024,(2):210-213+2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损伤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相应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Cr)、血尿酸(U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计算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ALB/UCr)];通过神经检测仪检测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神经横截面积。比较不同特征[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HbA1c水平-Ⅰ)患者的神经横截面积(CSA)异常率。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比、年龄、BMI、FBG、MAU、TC、Cr、UA和AS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病程、有无高血压、有无血管斑块、服药史、LDL-C、HbA1c、TG...  相似文献   
8.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均证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DM)情况下,高血糖、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非酶促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oproducts,AGEs)和醛固酮的水平升高等均可上调全身和肾脏局部的PAI-1表达,导致肾小球、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损害,促进DN的发生发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双胍类、调脂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药物可不同程度阻断上述途径,从而有助防止、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螺内酯(SPI)是非选择性醛固酮(ALD)受体拮抗剂,一直作为保钾利尿剂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螺内酯尚具有抗炎、抗纤维化及减少尿白蛋白等降压外作用[1],但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肾小球系膜细胞(MC)产生的活性氧(ROS)及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本实验探讨SPI的肾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SPI治疗DN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破骨样细胞.方法 从人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后分为3组.A组:使用核因子NF-κ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联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进行诱导;B组:仅使用M-CSF进行诱导;C组:仅使用RANKL进行诱导.14 d后使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以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片以鉴定细胞是否具有破骨细胞的特征.结果 A组14 d时出现较多的多核TRAP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为(476±47)个,较B组(54±18)个明显增加(P<0.05),C组不能诱导出TRAP染色阳性细胞.A组诱导生成的细胞具有在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的能力,B组骨片上均没有发现明显的骨吸收陷窝.结论 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以诱导出破骨样细胞,RANKL和M-CSF是诱导过程中所需要的两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