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验证在快速成型导向模板辅助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及偏差因素.方法 选取正常颈椎标本16具,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最佳安全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建立与寰枢椎后表面解剖结构三维互补的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进行导板实体化,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钉.在计算机软件中将置钉前后的标本配对拟合,重新定义三维空间坐标轴后,测量理想钉道和实际螺钉的进针点、角度和钉道方向.结果 寰椎椎弓根螺钉左侧和右侧进针点在x、y、z轴上的偏移分别为(0.14 ±0.59)、(0.31 ±1.32)、(0.27 ±0.68)、(0.23 ±0.55)、(0.43±1.21)、(0.30±0.72) mm.枢椎椎弓根螺钉左侧和右侧进针点在m、n、p轴上的偏移平均值分别为(0.25±0.85)、(0.52±1.52)、(-0.27 ±0.67)、(0.44±0.87)、(0.38±1.48)、(-0.14±0.62)mm.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最佳安全钉道和实际钉道的进针点、钉道方向的偏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快速成型导向模板辅助置钉偏差原因主要为软硬件存在的固有因素和人为产生的因素所致.该导向模板技术具有操作简易和个体化设计等优点,能提高置钉精准性及减少螺钉偏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1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84例,女61例;年龄(55.9±7.1)岁(范围19~7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Ⅰ度退行...  相似文献   
3.
正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作为颅颈部的过渡区,头端承载颅脑,尾端连接下颈椎,具有重要的生理活动功能,尤其是旋转运动,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50%左右。寰枢关节因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和炎症等因素引起疾病,常伴随上颈髓、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治疗上往往以减压及重建其稳定性为主要目的,由于上颈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活动功能的重要性,一直是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难度、高风险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9~77岁,平均(60.4±7.6)岁。以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17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确定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来计算颈椎活动度,以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40 min;手术失血量250~800 mL,平均46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和术后1周JOA分别为(9.26±3.16)分、(12.95±2.35)分(P0.05),JOA改善率为(56.4±9.3)%;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JOA分值分别为(13.30±2.46)分、(13.16±1.39)分,与术后1周(12.95±2.56)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分别为(18.1±3.8)°和(16.7±5.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分别为(35.46±11.54)°和(30.65±8.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平均颈肩部VAS评分分别为(3.8±1.8)分和(1.6±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保存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在快速成型导向模板辅助下枢椎椎板交叉螺钉置钉的安全性、准确性及偏差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正常颈椎标本18具,行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行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最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与枢椎椎板及棘突后表面解剖结构互补的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进行导向模板实体化,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扫描置钉后的标本,分割重建螺钉钉道路径。将置钉前后的标本配对拟合,测量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结果 上、下位椎板螺钉理想钉道长度分别为(29.12±1.39)、(29.62±1.40) mm;内倾角分别为56.20°±2.07°、56.02°±1.72°。下位椎板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和尾倾角分别为56.28°±1.54°、0.13°±0.65°;上位椎板分别为55.48°±1.75°、-0.19°±1.54°。下位椎板螺钉进钉点在X、Y、Z轴上的偏移分别为(0.69±1.79)、(2.54±4.86)、(0.63±1.37) mm;上位椎板分别为(0.64±1.61)、(2.36±4.85)、(0.62±1.38) mm。理想钉道与实际螺钉进钉点、钉道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利用数字化快速成型导向模板技术辅助枢椎椎板交叉螺钉置钉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理论上可降低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枢椎在脊柱中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在创伤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骨折类型[1],从单一解剖部位骨折(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9%~18%[2~4]、Hangman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7%[5]、枢椎椎体骨折占颈椎骨折的0.3%[6])到联合多个解剖部位的复合型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3.4%[7、8])。目前临床上对单一解剖部位骨折的治疗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复合型骨折的处理目前仍无一致的意见[7、9、10]。以往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32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C1,2不稳的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其中Ⅱ型23例,Ⅲ型9例。从受伤开始到手术治疗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未伤及椎动脉和脊髓。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在术后8个月随访时,患者骨折端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断钉、移位等情况。寰齿前间距由术前7.5 mm缩小至术后2.8 mm(P〈0.05)。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由术前12.5±2.2改善至术后15.4±1.4(P〈0.05)。在末次随访中,3例患者Frankel分级从D级改善为E级。结论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合并C1,2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岁(33~72岁),其中30例行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照组),26例行个性化定点-定向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寰椎和枢椎定点导板均有长条状扶手设计。术后3d复查CT评估寰椎和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并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骨性钉道内;1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2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3级,螺钉直径完全穿破骨皮质。比较两组螺钉安全率(0级设为安全,1~3级设为存在风险)、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48枚、1级7枚、2级2枚、3级1枚,观察组0级49枚、1级2枚、2级1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53枚、1级6枚、2级1枚、3级0枚,观察组0级48枚、1级2枚、2级0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螺钉安全率对照组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9);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109.2±17.1min,观察组115.2±16.6min,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9);平均透视次数对照组12.50±1.95次,观察组6.85±2.44次,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01);平均术中出血对照组198.1±108.3ml,双导板组160.3±135.4ml,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19.4±4.1个月),所有病例行寰枢椎后路术后均获得融合。结论:改良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传统置钉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并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固定在15°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内倾角度置钉相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进钉深度,以确定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在横断面上的最佳内倾角度。方法:募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4名,男32名,女32名;年龄32.7±7.8岁(18~60岁),进行颈椎CT平扫,通过Mimics软件对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进行测量,在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为15°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理想内倾角(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进钉深度;测量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与进钉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β角男性为20.01°±2.97°,女性为21.89°±3.14°。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男性分别为8.95±1.18、9.51±1.14、10.00±1.17、10.42±1.20、10.39±1.29、9.41±1.25、8.04±1.21、11.02±0.96mm,女性分别为7.64±1.01、8.31±1.11、8.88±1.10、9.32±1.11、9.51±1.09、8.90±1.02、7.62±1.07、9.97±0.98mm;进钉深度男性分别为19.03±1.34、19.60±1.39、20.28±1.47、21.20±1.48、22.11±1.54、23.06±1.63、24.19±1.97、22.37±1.52mm,女性分别为17.47±1.68、17.90±1.64、18.50±1.79、19.31±1.93、20.47±2.03、21.67±2.18、22.89±2.38、21.26±1.99mm。相较于其他内倾角,β角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为β时,寰椎后路侧块螺钉进钉点距离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距离男性为28.35±1.75mm,女性为26.70±1.60mm;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男性为4.38±0.85mm,女性为4.13±0.80mm。结论: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15°时,以所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的内倾角β角进钉,理论上损伤椎动脉、脊髓等结构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