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通过输入干细胞进行抗衰老治疗或治疗退行性疾病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是一种存在于脐带沃顿胶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独特前体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大量科学研究显示HUCMSCs通过再生和修复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达到抗衰老作用。该文对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组织再生修复作用和抗衰老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回顾,并对目前HUCMSCs临床前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提示HUCMSCs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和价值的干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48例创伤后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post-traumatic trigeminal neuropathic pain, PTTN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1月—2021年8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颌面神经专科诊治的48例PTTN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48例PTTNP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3±14.2)岁,男女比例为1∶3.4。以创伤与疼痛间隔时间≤1个月者为主,占79.2%,患者平均病程为2年。常见的创伤原因包括拔除下颌磨牙、直接撞击伤及根管治疗。临床症状以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为主。影像学检查检出的神经损伤阳性率为16.7%。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疼痛缓解率超过50%的患者仅有16.7%。结论:PTTNP常见于创伤发生后的1个月内,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不能作为其特有指标;该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重度疼痛可考虑神经管减压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架蛋白重组人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beta多肽2样蛋白1(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subunit Beta 2-like 1,GNB2L1)对小鼠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用靶向GNB2Ll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液和空载体慢病毒液感染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分别获得稳定感染细胞株B16F10-GNB2L1-shRNA(阳性实验组)和B16F10-NC(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病毒液的细胞株B16F10设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GNB2Ll以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B16F10和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中GNB2L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GNB2L1敲降可明显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和划痕迁移能力;Western blot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现GNB2L1敲降的细胞中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下调GNB2Ll蛋白表达可有效抑制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慢性睡眠剥夺(CSD)引起大鼠颞下颌关节(TMJ)结构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改良多平台法(MMPM)建立大鼠的慢性睡眠剥夺模型。 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慢性睡眠剥夺组(CSD组),每组90只。每组根据实验时间不同分为3个亚组:4、6、8周。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TMJ的组织学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PN蛋白表达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NF-κB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CSD组的大鼠髁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随着睡眠剥夺时间延长,软骨损伤更加严重。与CON组相比,CSD组OPN、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OPN、NF-κB表达均呈增加趋势。 结论 慢性睡眠剥夺能够激活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中软骨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生成骨桥蛋白增多,OPN通过激活NF-κB通路,进而引起大鼠颞下颌关节发生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人类色素沉着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身体不同部位的色素分布差异,主要由调节黑色素生成酶的相关基因决定。这些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或者周围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l-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被认为与各种色素沉着的表型密切相关。现通过对黑色素合成酶的相关基因及其临床表型的多样性进行综述,以对各种色素沉着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电流感觉阈值检测(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牙髓电活力测试(electrical pulp test,EPT)以及两点测试(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对下牙槽神经损伤致下唇麻木患者的下牙槽神经损伤程度以及预后进行量化评价,建立下牙槽神经损伤诊断检测方案,并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因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导致的单侧下牙槽神经损伤1个月以上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判定患者感觉恢复程度。随访过程中,若患者VAS<3分,则判定患者感觉恢复,将其纳入恢复组,并且随访结束。若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患者VAS≥3分,则判定患者感觉未恢复,将其纳入未恢复组。对不同组别的患者分别进行CPT、EPT和2PD测试,对3种测试健侧与患侧数值进行比较和对其与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6例。随访过程中有44例患者出现VAS&l...  相似文献   
7.
肿瘤细胞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提高对肿瘤转移机制的理解至关重要。肿瘤细胞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包括极性改变、失去正常细胞-细胞间连接结构、趋化运动、黏附和侵袭等。多功能支架蛋白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l, RACKl)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必要蛋白,是有核细胞的信号传导中枢,锚定在特定亚细胞位置,调节蛋白生物活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对RACK1在肿瘤细胞转移的各个阶段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RACK1靶向抗肿瘤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IOSC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影像、组织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包将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平均年龄56.6岁;男71例,女27例;上颌骨33例,下颌骨65例。术后随访的95例患者中,24例出现复发,10例出现远处转移,复发和远处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的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7%和61.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切缘阳性、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有显著影响;面部麻木、切缘阳性,肿瘤部位、颈淋巴结转移分别对复发和远处转移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切缘阳性和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前2年是PIOSCC患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的高发期,切缘阳性及颈淋巴结转移是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