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离体牙多次粘结托槽的抗张强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研究牙面多次酸蚀粘结托槽抗张强度的变化。②方法 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为实验样本 ,分为 3组 ,每组 10颗牙齿。第 1组为首次酸蚀粘结托槽 ;第 2 ,3组为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测定其抗张强度 ,统计每一牙面上的粘结剂残留量进行ARI计分 ,并对各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③结果  3组粘结托槽抗张强度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F =0 .175 ,P >0 .0 5 ) ;3组粘结剂残留指数 (ARI)计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Hc=2 .2 38,P >0 .0 5 ) ;电镜观察 1,2次酸蚀的牙釉质表面 ,其蜂窝结构在不断增多。④结论 牙面的第 2 ,3次酸蚀粘结托槽仍能获得满意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 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 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 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 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 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 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 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青少年与其父母对错牙合正畸治疗的认识的异同,以期对临床诊断设计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初诊患者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12岁~15岁,做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患者与其父母在对矫治器的认识和对正畸治疗效果方面的认识有明显差别(P<0.05),而在正畸治疗的目的和复发与保持方面的认识没有差别.结论:青少年与父母对正畸治疗的认识上有相同点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下颌牙弓关系的协调性,并与亚洲和欧洲几大著名唇腭裂治疗中心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唇腭裂继发牙牙合畸形的诊断、矫治设计和序列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52例UCLP患者治疗前的记存模型,按照Goslon Yardstick 评价系统和Eurocleft三分类法进行牙弓协调性评价。与中国台湾长庚医院、日本东京大学医院及欧洲6所唇腭裂治疗中心(A~F)的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中心UCLP患者Goslon Yardstick平均等级为3.75 ± 0.93,Goslon Yardstick等级为4的患者最多,占36.5%,59.6%患者属于差及较差的等级。与台湾长庚医院、东京大学医院及欧洲唇腭裂D治疗中心的结果相接近(P>0.05),比其他5所欧洲唇腭裂治疗中心患者的牙弓协调性差(P<0.05)。结论 UCLP患者上、下牙弓协调性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UCLP患者,上下牙弓协调性与台湾长庚医院、东京大学医院、欧洲唇腭裂D治疗中心接近,比其他5所欧洲唇腭裂治疗中心牙弓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病人矫治前后龈沟液量与牙周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病人24例,以右上颌第一磨牙(16)、左上颌中切牙(21)、左下颌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34或35)、右下颌中切牙(41)4个牙位为检测牙位,分别于矫治前和矫治1、3个月时,检测其龈沟液量、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固定矫治1个月和3个月时,病人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龈沟液量均较矫治前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4.729~37.058,P0.05);探诊深度矫治3个月时较矫治前和矫治1个月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12.974,P0.05)。龈沟液量与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288~0.503,P0.05)。结论龈沟液量检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价固定矫治病人牙周健康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拔牙矫治对面部容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新强  李正明  曹奕  范存晖  刘珺  陈杰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404-1406,I0008
目的:研究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及所带来的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正畸临床非拔牙病例和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病例各64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和矫治后模型下颌尖牙间和上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牙根齿槽部之最突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两组病例的下颌及上颌牙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68m(mP<0.05),上颌宽度增加了0.87m(mP<0.05);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2.49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2.39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51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92m(mP<0.001)。结论:拔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上下颌牙弓宽度不但未降低,反而有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美观的结论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颈椎骨龄来评估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患者的发育情况。方法将45例9~16岁的UCLP患者作为试验组(UCLP组);另选取年龄、种族与UCLP组相匹配的45例非唇腭裂(none cleft lip and palate,Non?cleft)患者作为对照组(Non?cleft组)。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测量计算UCLP组与Non?cleft组的颈椎骨龄。对相同性别的UCLP组与Non?cleft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UCLP组男性患者的颈椎骨龄比Non?cleft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CLP组女性患者的颈椎骨龄与Non?clef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on?cleft患者相比,9~16岁年龄段男性UCLP患者的发育相对迟缓,而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金属丝结扎法、牙弓夹板法和钢丝-釉质粘合剂法3种松牙固定方法在外伤严重松动或脱位牙固定中的疗效,探索一种更有效而实用的松动牙或脱位牙固定方法.方法选择口腔科门诊因外伤导致牙齿Ⅱ~Ⅲ度松动或牙完全脱位的病人87例共计101颗患牙,随机采用金属丝结扎法、牙弓夹板法及钢丝-釉质粘合剂法进行固定,观察疗效.结果在使用钢丝-釉质粘合剂法进行固定的患牙中,治疗结果良好率为83%,有效率达到94%,与其他两组间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2.57、16.99,P〈0.01).结论钢丝-釉质粘合剂固定法是一种无牙周刺激性,更清洁美观,更高效的松动牙或脱位牙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了解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雅 合的效果.②方法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对23例9.5~12.0岁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雅 合病儿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变化,并与12例未做任何治疗9.0~12.0岁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雅 合儿童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SNB角、1-1角增大,ANB角、1-NA角、1-SN角减小,1-NA线距减小,1-NB线距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t=1.114~7.350,P<0.05、0.01).而对照组各测量值6个月后较初诊虽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t=0.230~0.575,P>0.05).④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雅 合有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