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86例AMI患者的CAG结果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6例中CAG正常者8例,年龄(39+11.4)(25-52)岁;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以情绪波动、精神压抑、大量吸烟、饮酒史者居多。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冠状动脉正常的AMI患者其貌似正常,实属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因"阵发性血尿1年,加重10 d"入院.4年前因宫颈癌行放射治疗,其后经妇科及各种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近年未,患者多次出现血尿,并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10 d前,头晕、乏力感明显,肉眼血尿加重,尿中见大量血凝块,排尿困难,血红蛋白58g/L.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血尿酸浓度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39例疑诊为冠心病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根据病史、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痛组(冠脉造影阳性183例)和非冠。病组(冠脉造影正常56例)。常规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2组血尿酸水平,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或经桡动脉方法。结果: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甘油三脂血症关系密切。血尿酸浓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升高是冠心病发病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浓度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使冠心病人得到早期干预治疗 ,从而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现将我院 54例冠心病病人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导管介入科于 2 0 0 0年 9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 (以下简称冠造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STENT)。至 2 0 0 1年 6月共做 54例 ,男 39例 ,女 1 5例 ,年龄 38~ 78岁 ,其中冠造 42例、PTCA +STENT 1 2例。2 护理2 1 术中护理 术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心电图和血液动力学变化 ,迅速准确地执行…  相似文献   
5.
经左心室侧射频消融B型预激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7岁。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 3d ,心电图Ⅱ、Ⅲ、aVF呈QS波形在外院怀疑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转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片和心肌酶正常。根据心电图的δ波形诊断为B型心室预激 (图 1) ,追问病史 ,既往有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 10年。射频消融术中 ,心室刺激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逆传心房激动于冠状静脉窦口处领先 ,诊断为后间隔显性房室旁路。经右股静脉消融导管于冠状静脉窦开口处 (图 2 )标侧到提前的V波 (图3A) ,多次放电 ,预激波一过性消失。改行动脉逆行法消融导管进入左心室标测二尖瓣环 ,约 5∶…  相似文献   
6.
我院 2 0 0 0年 9月~ 2 0 0 1年 9月运用部分脾栓塞术 (PSE)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病人 36例 ,现就治疗结果及有关问题的探讨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例 (男 33例 ,女 3例 )肝癌患者 ,年龄 4 0~72岁 ,有 15年以上肝硬化病史 ,并经B -us或CT确诊为脾脏肿大 ,伴有明确的脾功能亢进征象。1 2 治疗方法 常规行脾动脉超选择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 ,根据脾功能亢进程度及脾脏的大小确定栓塞范围。使栓塞范围控制在 6 0 %左右。术前测定WBC及PLT的数量 ,术后 3天、7天、2个月复查。1 3 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增高的因素.方法对112例PCI术后4~20 h(平均11.52±4.86 h)的患者常规检测CK和CK-MB.如果测定值在正常范围者,则不再检测,如超过正常范围则次日连续检测,直至正常.以CK值≥正常上限的2倍为增高组(n=12),在正常范围为正常组(n=89),介于两者之间者(n=11)为轻度增高组.结果组间平均年龄、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分级、吸烟史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20 min的胸痛、冠状动脉分支闭塞、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病变复杂程度在增高组较为明显,而正常组病变较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部分患者CK、CK-MB增高与术中复杂病变、冠状动脉撕裂、分支闭塞、微血栓及微栓塞形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