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对胰腺炎过程中免疫异常的调整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胰腺炎组、美洛昔康(莫比可)和塞来昔布(西乐葆)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6,24小时三个时段各处死每组大鼠3只,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腹水发生情况,测定腹水量。收集各时段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液淀粉酶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0水平。切取各时段大鼠胰腺组织称湿重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莫比可和西乐葆治疗后第24小时,除胰腺湿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较胰腺炎组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X-2抑制剂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减轻胰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同时调整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达到低水平平衡状态有效改善胰腺炎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Caroli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7例弥漫型Caroli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类型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症状并最终确诊为弥散型Caroli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0~31岁,平均16岁.6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接受保守治疗,1例曾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4例患者行劈离式肝移植,2例行全肝移植,1例行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其中2例患者术中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手术平均耗时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胆汁漏1例.经抗感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用量、胸腔穿刺抽吸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19 d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例受者均存活.随访发现,存活的6例受者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 应用肝移植治疗弥散型Caroli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囊管变异对胆囊切除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血管外科近期收治的1例胆囊管变异病人的术前诊断及术中术后处理临床资料.结果 该例术前MRCP显示胆总管梭形扩张,怀疑胆总管内隔膜形成.经ERCP检查发现胆囊管细长,经肝总管后方在肝总管左侧与其并行低位汇合从而构成MRCP上胆总管异常改变.明确诊断后为避免胆道损伤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结论 胆囊管汇人位置、走形方向及形态变异较多,术前对于诊断有疑问的胆囊结石或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联合应用MRCP及ERCP能显著提高胆囊管变异的诊断正确率.为避免胆道损伤,对于胆囊管变异者开腹胆囊切除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提高其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0年8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8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乳头上区13例(16%),乳头周围区63例(78%),乳头下区5例(6%).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痛、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腹胀或呕吐及体重下降等.术前诊断率为80%.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4例,姑息性手术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6%和21%. 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胆道梗阻和出血等,各部位肿瘤有其相对特征,联合十二指肠纤维内镜和CT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内皮细胞在介导炎症和凝血的交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血流机械应力的变化经内皮细胞转化为生物信号,激活NF-κB等转录因子,炎症介质也可以通过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相互调节。抗凝和抗粘附治疗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对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作为一种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待肝期内短期死亡危险新的评价系统,相对于Child.Turcutte—Pugh(CTP)评分和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评分具有更加客观、准确的优点。然而,其缺陷与不足经过众多的临床研究逐渐加以证实。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MELD评分系统的争论与完善以及MELD评分是否同样能应用于对肝移植术后的存活起到准确预测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裂肝解剖表现形式和胚胎发育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完整分裂肝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通过广泛地文献复习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结果一名61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右上腹痛40年,加重1年入院。经常规体检及核磁共振检查考虑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拟行胆总管探查、左肝外叶切除术。术中发现肝脏左右两叶沿Cantlie线完整自然分裂为左右半肝,第一肝门处其他管道结构正常,膈肌及肝周韧带未发现明显缺损异常。结论该病例为首例完整分裂肝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肝脏解剖变异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肝叶缺失或肝叶发育不全;第二类,正常肝脏基础上出现副肝叶或异位肝组织;第三类,肝脏被膜或肝周韧带发育不全。我们推测其可能的成因是由于某些生化或生理因素作用下部分肝细胞索发育迟缓或左右发育不对称,肝脏被膜组织生长增快提前包裹肝细胞索,最终导致分裂肝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大黄对小鼠肠道免疫分泌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黄治疗组和正常组小鼠肠道免疫分泌物的变化;探讨大黄对肠道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用BALB/c小鼠。分成生理盐水灌胃组和10%大黄煎剂灌胃组。24h后处死动物,灌洗肠道,收集灌洗液,分别测定IgA、总蛋白、补体C3、高密度脂蛋白(HDL)、Ⅱ型磷脂酶A2(PLA2)活力和溶菌酶的含量;同时切取并收集各小鼠小肠组织40mg,运用RT-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检测隐窝素-1基因和隐窝素-4基因扩增片段含量。结果:2组小肠灌洗液中IgA,总蛋白,补体C3,溶菌酶含量以及Ⅱ型PLA2活力有统计学差别(P<0.05)。2组小肠灌洗液中HDL含量无统计学差别(P>0.05)。2组小肠组织匀浆中隐窝素-1(Cr1)基因扩增片段含量与隐窝素-4(Cr4)基因扩增片段含量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大黄能促进肠黏膜上皮分泌多种免疫相关物质,对于减轻创伤、烧伤、休克等严重应激反应时的肠黏膜损伤,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炎症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细胞在介导炎症和凝血的交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血流机械应力的变化经内皮细胞转化为生物信号 ,激活NF κB等转录因子 ,炎症介质也可以通过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相互调节。抗凝和抗粘附治疗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对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对脓毒性休克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和5FU治疗组。实验操作6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的病死率和腹水率,称取肺组织湿重,收集肺组织标本做病理学检查,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结果与脓毒性休克组相比,5FU组大鼠病死率和腹水率显著减少,肺湿重和肺损伤评分明显好转。结论5FU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