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年来,我科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应用国产替罗非班预防支架内血栓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Innova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对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对比分析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方法: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23例,3例动静脉畸形。结论: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能够发现微小的和被正常血管隐藏的动脉瘤,减少漏诊率,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3D-DSA是用3D自旋模式采集图像后,将图像传至AW工作站,对病变部位或可疑病变区域进行三维表面重建或透明重建获得3D-DSA图像,三维成像功能允许用户从三维体积(体积段)中提出兴趣区或解剖兴趣区,并且显示一个或多个三维对象,可多方位显示血管解剖,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文就3D-DSA在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很常见。传统的影像学方法难以做出十分准确的诊断,而磁共振成像(MRI)因其能够多方位成像、组织分辨率高及无创伤性等特点,在对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已成为该病最理想的检查方法。本研究结合病理就各型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特征和临床价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3D-DSA在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D-DSA是用3D自旋模式采集图像后,将图像传至AW工作站,对病变部位或可疑病变区域进行三维表面重建或透明重建获得3D-DSA图像,三维成像功能允许用户从三维体积(体积段)中提出兴趣区或解剖兴趣区,并且显示一个或多个三维对象,可多方位显示血管解剖,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本文就3D-DSA在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术前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对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以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并且行开颅夹闭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目标血管旋转造影,数据进行重建,并旋转重建图像至模拟翼点入路.观察并测量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指导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观察和测量开颅手术过程中相关信息和数据,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测量数据与开颅手术过程中测量的数据相符.术前对于动脉瘤夹选择的预估亦与术中实际情况高度相符.结论 通过术前旋转3D-DSA重建图像至模拟翼点入路体位,可使手术者获得大量信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重症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住入ICU需要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啶组在行纤支镜检查前15min给予2%利多卡因10ml雾化吸入,并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μg/kg,10min匀速泵入,随后以0.2~0.4μg·kg-1·h-1的速度持续泵入,达到镇静程度为Ramsay评分4级,直至纤支镜检查结束。对照组仅行2%利多卡因10ml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开始前和检查结束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电图ST-T段变化。结果:与纤支镜检查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在纤支镜检查结束时心率明显加快、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且与右美托咪啶组检查结束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美托咪啶组纤支镜检查后心率、血压轻度升高,但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美托咪啶组ST-T下移或抬高大于0.05mV的患者仅5例,而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在行纤支镜检查时给予右美托咪啶适当镇静可以稳定患者的循环系统,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