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18F-脱氧葡萄糖(FDG)肾肿瘤显像的关系。方法29例疑肾肿瘤患者行^11C-乙酸盐PET早期及延迟显像,其中22例1周内行^18F—FDG PET显像。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病理检查或CT、随访结果。患者静脉注射^11C-乙酸盐后即刻采集肾脏部位早期图像,以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10min后采集延迟图像,以反映^11C-乙酸盐在肾皮质内的代谢。观察^11C-乙酸盐在人体内的分布,并比较^11C-乙酸盐与^18F—FDG肾肿瘤显像的阳性率及其与病理类型、分级的关系。结果^11C-乙酸盐在人体内以胰腺摄取最高,并可能经胰液分泌人肠道。肾皮质对^11C-乙酸盐摄取随时间而变化,延迟相大部分原发肾皮质肿瘤(13例中分级Ⅰ~Ⅱ为12例)对^11C-乙酸盐摄取高于正常肾皮质,阳性率为76.9%(10/13例);而^18F—FDG显像仅为30.8%(4/13例)。6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1C-乙酸盐显像阳性仅2例;其中5例行^18F—FDG显像,均阳性。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1C-乙酸盐早期及延迟显像均清晰显示,2例输尿管炎症对^11C-乙酸盐无摄取。结论^11C-乙酸盐PET显像对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皮质肿瘤显像阳性率较高,可弥补^18F—FDG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 是肾移植的并发症之一,其处理有一定的特殊性.现总结我院诊治的18例TRAS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SS)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妇科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的44例患者进行压力性尿失禁问卷评分,分析1小时尿垫实验(1HPTV)与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HPTV与SS之间有相关性;Lg[1HPTV]与SS之间有非常明显相关性。SS评分对于中度SUI诊断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76.5%;对于诊断重度SUI患者,SS评分诊断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91.7%。身高、体重、年龄和Lg[1HPTV]是影响SS的主要因素。结论:SS是协助临床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简捷、经济、无创、准确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甲襞微循环监测在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襞微循环监测在嗜铬细胞瘤术前药物准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用竹林胺药物准备前、后,以及术后2~3个月,通过WXT-4型微循环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监测甲襞微循环,在微循环形态、血管流态、血管周围的情况三方面共22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与t检验。结果:20例患者经药物准备前后,在血管襻清晰度、管襻数、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管襻长度、红细胞聚集程度、血色、形态积分、流态积分、总积分这10项微循环指标的统计学检验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手术前后微循环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襞微循环可以较好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的状况,甲襞微循环监测可作为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的一项重要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医学生对外科教学巡诊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2年2月,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201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参加过外科教学巡诊的133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其对外科教学巡诊的需求。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8名医学生曾作为讲者参加了外科教学巡诊, 其认为在准备教学巡诊中的主要难点是临床专业技能[87名(73.7%)]和病例诊疗思路[59名(50.0%)]。医学生认为"与学生分享个人临床经验"是指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106名(79.7%)]。医学生希望指导教师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在巡诊结束时再进行课堂讨论[55名(41.4%)]。已完成实习的医学生(49人)与正在见习或实习的医学生(84人)相比, 前者倾向采用基于案例学习的比例高于后者[31名(63.3%)比36名(42.9%)], 后者倾向采用传统课堂讲授联合基于案例学习的比例高于前者[48名(57.1%)比18名(36.7%)],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指导教师应充分运用自身临床经验指导医学生准备教学巡诊, 加深医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提升其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重要脏器(心脏、颅内、骨关节)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进行术前及时用药的干预措施,在我院推行术前0.5~1小时及时应用、术后适时停用,达到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缩短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7月~10月普外科、骨科、心脏外科、脑外科术前必须预防用药的病例,随机抽取58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围术期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在2004年7月~10月对上述科室按"用药原则"中规定的术前必须预防用药的病列随机抽取474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干预,并进行追究调查.结果:(1)术前用药及时率显著提高,通过前瞻性监测干预,术前用药及时率(即术前2小时内使用者)由上年同期的9.62%上升至87.13%.(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大大缩短,与上年同期相比Ⅰ类手术平均每例缩短应用2.77天,Ⅱ类手术平均每例缩短应用2.91天,Ⅲ类手术平均缩短4.25天,病人的抗菌药物费用减少37.78%.(3)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100%,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72.19%,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62.50%,总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65.58%,预防效果非常明显.结论: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不仅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还能大大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减少病人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河 《海峡药学》2006,18(3):207-208
目的介绍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其确证的困难及当前开展的工作。方法系统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报道,进行提炼和总结。结果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确证具有长期性和困难性,当前工作开展的很顺利。结论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传统Tenckhoff 双涤纶套直管(直管)与鹅颈卷曲管(卷曲管)在腹膜透析(PD)时的技术生存率。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D中心接受PD并获长期随诊的208例患者的资料。按置入PD管形态的不同将患者分2组,比较组间的技术生存率及透析管相关并发症。 结果 置入直管者122例,卷曲管者86例。直管和卷曲管出口感染率分别为22.1%和19.8%(P = 0.786);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31.1%和22.1% (P = 0.159),卷曲管组略低于直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例患者(13.0%)拔管,其中直管17例(13.9%),卷曲管10例(11.6%)(P = 0.680)。直管和卷曲管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2个月,技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3)。 结论 直管与卷曲管的出口感染率、腹膜炎发生率及技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鹅颈卷曲管价格较高,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透析管。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好发于盆腔、会阴部的罕见的黏液样间质肿瘤,患者以生育年龄的女性为主,男女比例约为1∶6。该肿瘤多为良性,切除后易局部复发,偶有局部切除后发生肺部和纵隔转移的报道。男性多发生于腹股沟及阴囊,好发年龄高于女性。1病例报告患者男,78岁,因阴囊进行性肿大2年入院,因阴囊肿大致行走不便。既往7年前因直肠癌行根治手术,糖尿病6年。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服用多沙唑嗪6个月治疗膀胱充盈期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尿动力学影响。Casado JS等进行了一项研究(Archivos Espanoles de Urologia,50(8):840—845)。入选了65名BPH患者(54—79岁,平均66.7岁),服用多沙唑嗪4mg/d,连续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尿动力学测定。对治疗前后的临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尿动力学(膀胱测压和使用充盈膀胱造影)进行评估。IPSS量表使用WHO推荐的西班牙语版。结果显示,IPSS在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从治疗前的19.8±4.8到治疗后的11.6±4.6(P〈0.001)。所有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后都很正常(分别平均:135.9/78.9mmHg、135.4/77.8mmHg)。治疗前后没发生心跳过速现象[分别平均(71.9±5.8)次/分,(71.8±5.9)次/分]。治疗前低IPSS和尿道症状改善之间有相关关系(系数为0.45939)。实验显示前列腺体积(数字直肠检测或经腹B超)和治疗后IPSS改善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