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按照分化程度分为中高分化组(n=56)和低分化组(n=44)。检测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相关性。结果 低分化组达峰时间(TTP)低于中高分化组,Patlak表面通透性(PPS)、灌注血容量(PBV)、血流量(BF)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组(P <0.05)。低分化组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PS与肿瘤标志物AFP、糖类抗原72-4 (CA72-4)、糖类抗原19-9 (CA19-9)、癌胚抗原(CEA)呈正相关(P <0.05)。结论 胃癌患者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可反映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PPS与肿瘤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狭窄再分布情况以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病人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置球囊扩张支架54枚,治疗结束后,对病人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探究病人发生再狭窄的侧别分布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行支架成形术的病人中19枚支架在优势供血侧,5枚为均势供血侧,另外30枚在非优势供血侧。病人在治疗后有13枚支架发生再狭窄,且发生部位均为非优势供血侧,发生率为43.3%。13处再狭窄病变处术前的狭窄率为(72.5±8.2)%,术后的狭窄率为(12.4±9.6)%,在随访过程中的狭窄率为(78.8±15.4)%,所有再狭窄病人在经过支架内球囊扩张治疗后的狭窄率为(24.7±6.4)%。优势供血侧发生再狭窄的相对危险度为1,均势供血侧为3.7,非优势供血侧为31.8。结论非优势供血侧是行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再狭窄的主要侧别,对于发生再狭窄的病人实施支架内球囊扩张治疗临床预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能CT影像组学指标在进展期胃癌脉管生成及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以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双能CT检查,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MVD值患者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能谱曲线的斜率,分析其与MVD值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双能CT影像组学指标对进展期胃癌脉管浸润及预后的诊断评估价值。结果 高MVD组IC、nIC值及斜率大于低MVD组(P<0.05);IC、nIC值与MVD值呈正相关(P<0.05);脉管浸润组IC、nIC值及斜率大于非浸润组(P<0.05)。IC、nIC值及斜率诊断进展期胃癌脉管浸润的AUC大于0.7;死亡组IC、nIC值及斜率大于生存组(P<0.05)。IC、nIC值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大于0.7。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IC、nIC值与脉管生成相关,且对进展期胃癌脉管浸润及预后具有诊断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入院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水平,并分析两者与ACI患者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28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并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有效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hs-CRP、NLR水平,并统计2组基线资料,分析血清hs-CRP、NLR与ACI患者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280例ACI患者经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其中无效组26例(9.29%),有效组254例(90.71%);无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入院时血清hs-CRP、NLR水平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项logistics回归...  相似文献   
5.
米玉霞 《医学综述》2012,(22):3903-390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3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P浓度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更显著(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抑制病情发展有巨大作用,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这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病人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脑卒中病人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病人脑卒中复发情况、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随访期间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5)。研究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1.86%,对照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8.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05)。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病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和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和以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可评支架共有35枚)以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175节段,分别接受16层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效果和价值。结果:CTA清楚显示了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动脉狭窄情况和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25处,其中钙化病变4处,非钙化病变21处;支架近端狭窄13例,中段狭窄6例,远端狭窄6例。DS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28处,其中钙化病变6处,非钙化病变22处;支架近端狭窄1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6例。DSA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28节段,CTA正确诊断24节段,漏诊4节段,敏感性85.7%,准确率95.1%。结论:CTA能有效显示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能准确判断狭窄部位及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探究CT血管成像技术在ACI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等病情诊断方面的成效。方法 对我院2021.3-2022.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一般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血管成像技术(CTA)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以临床出具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评估此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与临床金标准相比,CTA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CTA诊断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6~0.8,曲线下面积(AUC)>0.7~0.9,P<0.01];而在评估侧支循环临床诊断中,CTA诊断技术与临床金标准具有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Kappa>0.8~1.0,曲线下面积(AUC)>0.9,P<0.01]。结论 以临床“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CTA诊断技术能够对ACI患者出...  相似文献   
9.
10.
<正>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如何预防其发生,成为临床研究特点。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本研究对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artery pulsewave velocity,baPWV)检查的门诊及体检者资料进行总结,旨在分析baPWV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