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和常规处理组,常规处理组行骨科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加速康复外科组在常规处理组的基础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对所有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围手术期处理干预下,加速康复外科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处理组,加速康复外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常规处理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论较常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我院骨科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照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及CT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半年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进行Flynn评估,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4±6.7) min vs (78.3±10.9) min、(18.6±4.5) min vs (67.4±13.3) min,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5/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价及格率为95.65%(22/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两种手术入路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并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骼模型的个体化、精确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东莞市石排医院骨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40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0例,肩关节螺旋CT扫描,将所得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重建复杂肩胛骨骨折三维模型,并对相应骨折块进行模拟平移、旋转等操作,将骨折端进行虚拟复位。应用3D打印技术获得患者复位后的肩胛骨骨折模型。根据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塑形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手术中相关数据,术后复查X光线及CT,与术前设计相比对,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5 ~ 13个月的随访,试验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优良率95%(19/20),对照组优良率为65%(13/20),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为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可满足微创化、精确化、个体化的要求,继而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为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以及肩关节恢复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少,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入院时日龄在24h以内的足月新生儿63例,均符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诊断标准并按其临床分度将HIE患儿分为亚临床型、轻、中、重度。同时在入院后即行脑电图(EEG)检查均有异常,按EEG结果分为轻、中、重度异常并随机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抗癫药的研究进展较快 ,但尚有约 1/ 4的病人药物不能控制发作。对于使用抗癫药难以控制的某些局限性病灶所致癫 ,手术切除致灶是较满意的方法。长程脑电监测与皮层脑电监测结合使用可提供致灶的精确部位和范围 ,是外科治疗癫成败的关键。我院 1999~ 2 0 0 1年在长程脑电监测、皮层脑电监测指导下 ,对 10例难治性癫进行了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灶切除术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监测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3~ 33岁。平均2 2岁。病程 10~ 33年 ,平均 18年。发作类型 10例中 :精神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日后EP发作的关系。方法:对156例6月~5岁患儿的脑电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低体温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于高体温组,初发体温越低,EEG异常率越高,临床随访转变为EP的可能性越大。②临床上应在惊厥发作2周后进行EEG检查,这时EEG改变对判定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及总结应用改良外固定支架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访17例(21足)跟骨骨折采用本术式的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对骨折固定的稳定性,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作分析研究.结果:17例(21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均得到早期恢复,跟骨结节关节角、gissane角明显改善,跟骨长度、高度基本恢复.结论:应用改良外固定支架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结构简单、疗效肯定、固定牢固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跟骨骨折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和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进行数字化设计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22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患肢负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头颈钉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功能优良率及末次随访患肢负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感染、坏死,无内固定松脱折断及骨折端二次移位、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传统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相比,采用数字化设计结合侧卧位牵引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操作更加精准、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实施难度、减少术中出血及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0.
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多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锁髓内钉在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中的应用,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17例.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肩关节、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无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自锁髓内钉操作简单,创伤小,不破坏或最小限度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防止骨折缩短、旋转畸形,有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