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切除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应用S腺苷甲硫氨酸,研究其护肝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可切除HCC的54例病人,随机分成S腺苷甲硫氨酸治疗组(S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R组)(26例),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及肝功能、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及围手术期护肝药物的费用。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组在术前3 d应用S腺苷甲硫氨酸进行护肝治疗,而R组应用传统护肝药物治疗。术后第7天,S组病人谷氨酸转氨酶(ALT)(66.1±20.3)U/L和总胆红素(TBIL)(38.1±15.4)μmol/L显著低于R组病人ALT(85.8±38.5)U/L和TBIL(60.6±20.5)μmol/L(P<0.05),S组病人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与R组病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S组病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药物花费高于R组病人(P<0.05)。结论:在HCC病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S腺苷甲硫氨酸具有护肝疗效稳定可靠、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查找生物信息平台的胰腺癌相关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以及生物通道功能注释信息数据,建立胰腺癌转移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获取的3组基因表达谱芯片(编号GSE22780、GSE22973、GSE14245),分为正常组和胰腺癌组,利用倍数变化分析得到胰腺癌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集,再将基因集投射到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得到相应的蛋白质网络,取相对独立、相互作用较集中且与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子网络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建立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与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子网络,得到以EP300为中心的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平台的胰腺癌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建立以EP300为中心的胰腺癌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胰腺癌研究提供信息,可用于寻找胰腺癌的诊治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主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抗胰腺癌细胞的效果及其主要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胰腺癌细胞经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后细胞增殖率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AnnexinⅤ/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胰腺癌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胰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可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凋亡改变。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诱导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肿瘤细胞EGF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阻滞细胞周期,EGFR通路抑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影响肝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癌栓被早期发现,但PVTT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消融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疗法。本文系统回顾PVTT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纳米炭(carbon nanoparticle, CN)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在有甲状腺手术史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有甲状腺手术史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行甲状腺全切除+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27例术中使用CN(CN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CN组清扫的淋巴结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切除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77)。CN组清扫的240枚淋巴结中, 176枚 (73.33%)染成黑色,其中42枚(23.86%)有转移。病理检查结果显示,CN组3例发现甲状旁腺组织,对照组9例发现甲状旁腺组织(P=0.041)。CN组3例,对照组10例术后出现低钙血症(P=0.021)。两组病人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280)。结论 在有甲状腺手术史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CN对病人有益处,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维持病人术后血钙、磷代谢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在胃癌根治术加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74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因心理接受程度及经济水平差异,36例患者通过术中放置螺旋型鼻肠管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为鼻肠管组;15例患者通过术中空肠造瘘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为空肠造瘘组;23例患者因治疗时间较早,采用传统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为肠外营养组.术后定期检测和比较3组患者血清Alb、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数、IgA、IgG、Ig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漏及切口延迟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3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无腹腔感染、肠梗阻及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3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4±4)g/L、(0.9±0.3)×109/L、(1.9 ±0.8)g/L、(9.5 ±2.1)g/L、(1.00 ±0.29) g/L;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4 ±4) g/L、(0.8±0.7)×109/L、(1.6±1.2)g/L、(8.2±1.4)g/L、(0.91±0.15)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1±5)g/L、(0.9±0.3)×109/L、(1.7±1.0)g/L、(9.3±1.8)g/L、(0.97 ±0.33) 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68,1.745,2.115,2.189,2.124,P>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7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6±5) g/L、(1.7±0.5)×109/L、(2.3±1.2) g/L、(10.5±1.9) g/L、(1.40±0.40) g/L,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5±5)g/L、(1.5±0.7)×109/L、(2.1±0.9)g/L、(10.4 ±2.1)g/L、(0.80±0.60) 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2±5)g/L、(1.3±0.5)×109/L、(1.8±0.7) g/L、(8.2±2.1)g/L、(1.20 ±0.60) 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25,1.785,2.756,2.882,2.278,P>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消化道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例、0、(7.2±1.8)d;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0、0、(8.1±2.2)d;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0、1例、(7.8 ±2.6)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8,P>0.05).鼻肠管组、空肠造瘘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68±34) mg/L、(167±32) mg/L、(3.1±1.6)d,(162±36) mg/L、(166±34) mg/L、(3.3±2.1)d,(127±38) mg/L、(118±26) mg/L、(4.2±2.1)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9,4.438,3.425,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2.225,2.189,2.185,2.228,2.155,P<0.05);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1.408,1.733,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 ~ 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优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经螺旋型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可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及肠功能恢复,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初步筛选并鉴定结肠直肠癌病人术前新辅助治疗效果相关基因,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为进一步阐明结肠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敏感性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22例接受标准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结肠直肠癌病人,根据肿瘤消退评级分为敏感组9例,不敏感组13例。提取肿瘤组织RNA,构建转录组文库,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手段,筛除错误发生率(<0.05)的基因后对比组装,对得到的转录组样本进行分类和注释。对差异表达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结肠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敏感性基因数据库。从22例转录组标本中,发现89个基因表达出现显著上调,112个基因出现显著下调。结论 高通量测序分析提示,这些基因表达变化可能与结肠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TME)是一种新的低位直肠癌切除手术方式,通常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本综述在回顾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详细复习其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机器人辅助taTME、近期预后以及目前存在的争议。taTME的微创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远期预后和肿瘤学结果,需要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程兮  赵任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10):1211-1214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新兴的一种微创外科技术,随着外科医师对这一技术的不断认识和掌握,其在腹部外科领域特别是结直肠外科应用逐渐增多,笔者就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技术特点及发展前景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移动式直线加速器术中放射治疗(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对局部迸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IORT治疗的22例LARC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