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在儿童肱骨溶骨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 年至2018 年收治的18 例肱骨溶骨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刮除植骨联合电刀磨钻并辅以弹性髓内钉内固术,根据病灶愈合标准、Mirels评分及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2.
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240例4种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4种治疗方法 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移位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240例应用手法复位、骨牵引、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治疗,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6.0 a.将240例患儿分为4组:手法复位组、骨牵引组、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组.以肘关节运动丧失的度数和携物角的度数为Flynn标准评定.并对结果 采用K×2列表的X2检验.结果 240例患儿平均随访2.43 a.手法复位组88例,优59例,良13例,优良率81.8%;骨牵引组92例,优83例,良2例,优良率92.3%;经皮穿针组12例,优10例,良1例,优良率91.3%;切开复位组48例,优37例,良4例,优良率83.3%.4种治疗方法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5.120 5 P>0.05).结论 手法整复操作简易、关节功能恢复较快,但对骨折端旋转纠正不太理想,稳定性差,易出现再移位;尺骨鹰嘴骨牵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肘部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护理麻烦;闭式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效果好,内侧进针时有尺神经损伤的可能,操作中受x线辐射时间较长;切开复位对位理想,但切开复位加重了肘部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术后肘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4种方法 各有优劣,可根据患儿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3.
外展支具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56例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运用外展支具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意义。方法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车祸伤9例,跌伤47例,平均年龄7.67岁。均采用外展支具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术后固定1个月,拆除支具,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随访56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96年。根据骨折愈合标准评定:35例评价为优,21例评价为良,优良率100%。结论外展支具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简便、有效、可靠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Ⅲ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根据o'Brlen骨折移位分型原则:Ⅰ型成角≤30度.30度≤Ⅱ型成角<60度,Ⅲ型成角60度.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本科收治的45例儿童桡骨颈O'Brien Ⅲ型骨折.男16例.女29例;年龄4~14岁,平均8.86岁;右侧26例.左侧19例.均为跌伤,均不伴神经损伤.其中移位60~70度27例.移位70~80度13例.移位>80~90度5例;伴尺骨鹰嘴骨析1例.均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的方法 进行复位治疗,其中37例未作内固定.5例采用克氏针1枚经皮固定,3例采用弹力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拆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2 a.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17 min.术后X线片显示病例均达解剖复位.平均随访13个月,其中2例未行内固定患儿出现5~10度再倾斜.余43例均保持解剖复位.病例骨折X线片均显示牢固愈合,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迹象.患肢无肘内外翻;肘部屈伸、前臂旋转与健侧比较,活动范围无减弱.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桡神经损伤.按Metaizeau标准评定.优4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经皮撬拨复位治疗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刨伤小、术后疗效好的优点.可用于绝大多数的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5.
随着钛制弹性髓内钉(TEN)在儿童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广泛运用,其具有的创伤小、操作简单、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1-2])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针尾的激惹、拔针困难、骨愈合延迟等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到2008年6月收治的247例儿童四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TE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及预防对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内分泌专题目录》编制的实践,强调各类型图书馆都必须重视二次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骨折(包括斜型或粉碎型儿童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髓内钉组(18例,接受弹性髓内钉治疗)、钢板组(16例,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以及临床预后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矢状位成角、冠状位成角、肢体不等长。结果研究对象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3.0)岁;粉碎型骨折22例,长斜型骨折12例。根据Winquist粉碎型分度,Ⅰ度12例,Ⅱ度6例,Ⅲ度和Ⅳ度各2例。对于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钢板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髓内钉组(P均0.05)。其他的临床指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髓内钉组住院费用为(2.27±0.32)万元,明显低于钢板组[(4.59±2.62)万元](P=0.001)。结论弹性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疗效相似,但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费用更低。尽管两种置入物都可以用于儿童不稳定型股骨骨折,但本研究的结果更支持使用弹性髓内钉。  相似文献   
8.
Boston‘s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隼  陈祖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45-3045
目的 通过对3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患者运用Boston‘s支具治疗的回顾,对支具的制作,生物力学,优点及适应证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3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其平均年龄11.5(9-14)岁,治疗前侧弯度(Cobb角):平均29.4&;#176;(10&;#176;-40&;#176;),均使用采模定制的Boston‘s支具治疗,配带时间14h,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结果 本组3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经治疗后,平均改善度为15.5&;#176;(0&;#176;-30&;#176;),除4例高位胸椎侧弯无改善,其余28例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不良副反应。结论 本支具利用支具与人体三点接触的力学原理以达到控制并改善脊柱侧弯,改变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自然过程的作用。并且本支具配带方便,无明显不适反应,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脂肪垫征在诊断小儿肘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隼  徐宇峰  陈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2):1095-1096,i048
目的 对主诉有肘部外伤史500例患儿X线片的随访分析,探讨脂肪垫征的出现对诊断肘部损伤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02年2月-2003年12月有登记的2896例骨科急诊,其中有肘部外伤史500例,对其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判读结果500例患儿中X线片见前脂肪垫推出179例(35.8%);后脂肪垫推出32例(6.4%);前后脂肪垫均推出235例(47%);未见脂肪垫推出54例(1.8%);在113例有脂肪垫推出但无X线骨折征象的病例中89例最终X线片有骨痂形成或骨膜反应,提示有隐性骨折,总准确率达80.87 % 结论 无论是前脂肪垫还是后脂肪垫征的出现均提示肘部隐性骨折存在,特别是后脂肪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的足底压力指标,总结其特征,评价其脊柱冠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44名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影像学检查包括Cobb角、骶骨中垂线(CSVL)和第7颈椎中垂线(C7PL)之间的偏移(也称为颈7侧方偏移)、主弯顶点侧方偏移(AT)和冠状位骨盆倾斜度(LPT)。对研究对象进行静态的足底压力测试,对双足接触面积和负荷比(相对双足的整体负荷)等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AIS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 结果 前足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后足(均P<0.05),前足的负荷比明显小于后足(均P<0.05)。主弯侧颈7侧方偏移与前足接触面积(r=0.357,P=0.019)和负荷比(r=0.400,P=0.008)均呈正相关,主弯侧主弯顶点侧方偏移与前足的负荷比也呈正相关(r=0.331,P=0.030),但与接触面积无相关性。 结论 在脊柱侧弯中,冠状位平衡与足底压力分布相关。颈7侧方偏移代表了总体冠状位平衡(GCB),主弯顶点侧方偏移(AT)代表局部冠状位平衡,这2个指标最能反应冠状位平衡状态。在主弯侧,颈7侧方偏移与前足接触面积和负荷比均呈正相关,主弯顶点侧方偏移与前足的负荷比也呈正相关。这表明,2个冠状位平衡特征均与足底压力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