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较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 :选择 60例初产妇 ,随机分为正常产组和镇痛分娩组 ,每组 30例。结果 :ACTH、皮质醇、血糖、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在产妇宫缩前及胎盘娩出后 30 min,两组间及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正常产组在第一及第二产程中所有测定参数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结论 :镇痛分娩是理想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
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手术麻醉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在支撑喉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支撑喉镜手术的患者37例,随机分成全凭静脉全麻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两组诱导方法相同,分别采用异丙酚和异氟醚、笑气吸入维持麻醉,两组均采用氯化琥珀胆碱静脉滴注维持肌松。手术过程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血压,心率波动明显,术中呛咳发生率高(P<0.05)。静吸复合麻醉组清醒时间短。结论静脉诱导,吸入维持的复合全麻是支撑喉镜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脊柱外伤的早期手术处理对于挽救神经功能很重要。这类病人常合并休克、昏迷、呼吸道梗阻,麻醉处理较困难。气管插管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充分给O2,便于应用肌松剂,还可避免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因此脊柱外伤手术治疗时,常选择全麻方式,但对于一些术中要求动态观察患者下肢感觉  相似文献   
4.
针麻虽安全、简便,但还存在着镇痛不全、组织牵拉痛等问题。历年来都常规应用麻醉性镇痛药如度冷丁、芬太尼来增强针麻效果。近年,我们曾使用既有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又有胆碱能作用的灭吐灵作为促使针麻增效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针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寻找针麻镇痛的增效药物,我们提出另一类非麻醉性镇痛药——强痛定是否可增效,经动物实验已初步证明强痛定有强化针麻的作用。现用于临床针麻,观察其效果。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区NO/cGMP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丙酚不同全麻深度下不同脑区 NO、c GMP水平的改变。方法 :日本大耳兔 30只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浅麻醉组、深麻醉组各 10只 ,应用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 ,观察异丙酚不同麻醉深度下大脑皮层、海马、小脑NO,c GMP含量。结果 :随着异丙酚麻醉深度的增加 ,异丙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脑内 NO/ c GMP信号转导通路。异丙酚同样抑制海马 ,皮层 NO/ c GMP信号转导通路 ,但 NO/ c GMP水平的改变并未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而进一步下降。结论 :异丙酚通过降低 NO,c GMP水平 ,抑制兴奋性神经传递和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 ,从而发挥麻醉作用。异丙酚对 NO/c GMP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可能存在着脑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及小剂量氟哌啶与单独应用格拉司琼对 L C术后 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  86例 L C手术、女性病人 ,随机分为格拉司琼联合用药组、格拉司琼组及对照组 :观察术后 2 4 h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副反应。结果 格拉司琼组及联合用药组术后 2 h内 PON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和 P<0 .0 1) ,联合用药组术后 2~ 12 hPONV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术后 12~ 2 4 h PONV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及格拉司琼组 (P<0 .0 5 )。结论 格拉司琼与地塞米松、氟哌啶联合用药预防 L C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疗效优于单用格拉司琼 ,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麻醉、体位、CO2气腹对血压、心率、SpO2、PetCO2、气道压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妇科手术病人各38例,予以异丙酚、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气腹后3min、8min及气腹放气后平卧位记录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插管后5min血压、心率明显低于诱导前;气腹后3min、8min血压、PetCO2、气道压明显高于插管后5min(P<0.01)。两组之间相比,妇科手术气道压、PetCO2显著高于LC组(P<0.01)。结论:腹腔镜妇科手术呼吸动力学的改变明显大于LC组,血流动力学改变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靶控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成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方法:选择需全麻的择期手术成人患者40例,按照气管插管前诱导时使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分为4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2.0μg/mL,维库溴胺0.1mg/kg,并分别缓慢推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5μg/kg(R0.5组)、1.0μg/kg(R1.0组)、1.5μg/kg(R1.5组)、2.0μg/kg(R2.0组),气管插管后仍以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μg/mL、瑞芬太尼0.1μg/(kg·min)速度维持10min。观察记录基础值(t1)、麻醉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2)和插管后2min(t3)、5min(t4)、10min(t5)各时点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的变化、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1)各组BIS相应时间点与其t1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各组t3与t1相应时间点的MAP、HR值比较,R0.5组MAP与HR均增高,R1.5组HR降低,R2.0组MAP与HR均降低(P<0.05)。(3)各组t3与其t2对应值比较,R0.5组、R1.0组、R1.5组MAP、HR及BIS值均增加,R2.0组仅HR增加(P<0.05)。结论:全麻诱导,异丙酚以2.0μg/mL血浆靶控浓度,合用1.0、1.5μg/kg瑞芬太尼时,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但不能完全消除插管的刺激。合用2.0μg/kg瑞芬太尼时,可基本抑制气管插管反应,但副作用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者经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后脉搏、血压和心电图多项指标的变化,评估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12/2005-04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及在心内科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照射左侧星状神经节治疗组(n=8)及口服药物治疗组(n=10)。同期选择本院医务人员18人作为对照组,均无基础心脏病,且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照射左侧星状神经节对照组(n=9)和照射右侧星状神经节对照组(n=9)。②采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行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输出功率80%,照射周期为2s,停2s,照射10min,至感到头部有温热舒适感,或出现霍纳氏征。口服药物组患者仰卧休息10min后,口服硝酸异山梨醇5mg。③所有受试者分别在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和口服药物前,以及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和口服硝酸异山梨醇后10和30min测量并记录心率、血压,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由专业人员用心电图机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分析QT间期的变化。测得的QT值按Bazett公式,用R-R间期的平方数除实测的QT值,即得校正的QT间期,并以最大QT与最小QT之差计算QT离散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18例和健康者18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电图各项指标变化:左侧星状神经节治疗组在干预后10和30minQT离散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犤(31±10),(30±12),(40±6)ms,P<0.05犦。左侧星状神经节治疗组和口服药物治疗组干预后30min校正的QT间期明显低于干预前犤(397±10),(391±29)ms;(401±10),(402±41)ms,P<0.05犦。其他组的QT离散度在治疗后也有减少,但差异不明显(P>0.05)。②干预后30min左侧星状神经节治疗组、左侧星状神经节对照组和右侧星状神经节对照组的心率明显比治疗前减慢犤(75±8),(76±6),(76±5)次/min;(82±4),(82±4),(84±4)次/min,P<0.05犦。干预后10min右侧星状神经节对照组心率明显比治疗前减慢犤(76±5),(84±4)次/min,P<0.05犦。干预后10和30min各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收缩压乘积与治疗前接近(P>0.05)。结论:使用超激光照射左侧星状神经节可以减少心肌的QT离散度,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适用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的最佳利多卡因浓度。方法 选择80例前臂与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10例),1组用0.25%罗哌卡因24ml,其他各组分别予以2%利多卡因1、2、3、4、5、6、12ml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混合液均为24ml,1~8组均经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5、10、15、20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结果 0.17%利多卡因能明显加快0.25%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但并不加深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与单纯0.25%罗哌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无显著差异。随利多卡因浓度增加,其运动神经阻滞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0.25%的罗哌卡因与0.17%利多卡因的混合液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是较优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